正文 第32章 藏鋒露拙,待時而動(1 / 1)

一般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技巧的,而胸懷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技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所處環境並不盡如人意時,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惡,所以就有了藏鋒露拙,待時而動做人的方法。

有個成語叫“鋒芒畢露”,鋒芒本來是指刀劍的尖端,人們時常用它來比喻一個人出眾的才幹。古人認為,一個人如果無鋒無芒,那就是扶不起來的阿鬥,也不會取得成功。所以有鋒芒是對一個人才幹的肯定,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適當的場合顯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應該的。然而,鋒芒是可以刺傷別人的,當然也會刺傷自己,運用起來還是得多加小心。“中庸”思想要求為人處世無過無不及,要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如果過分顯露自己的才華,就很容易導致失敗。

《莊子》裏麵有這樣一則寓言:吳王乘船渡過長江,登上一座猴子山。猴子們看見國王率領大隊人馬上山來了,都驚叫著逃進樹林裏,躲藏在樹叢茂密的地方。而有一隻猴子卻十分從容自得,抓耳摸腦,在吳王麵前躥上跳下,故意賣弄技巧。吳王很討厭這隻猴子的輕浮,便張弓搭箭,向它射去。這隻猴子存心要顯露本事,因此當吳王的箭射來時,它就敏捷地躍起身,一把抓住飛箭。吳王這下真是火了,轉過身示意隨從們一齊放箭,這時箭如雨下,不可躲閃,那猴子終於被射死了。

這裏所說的要“藏鋒露拙”,並非是要人埋沒自己的才能,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不招來禍端,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專長。在社會交往中,要使別人知道你,當然先要引起別人的注意;而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單單從言語行動方麵努力的話,就不免在言語或行動中暴露鋒芒。你隻要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我們周圍一些有人緣的人,往往看起來都是毫無棱角,無論是他的言談還是舉止,個個都是深藏不露,好像他們都是庸才。其實他們之中,有的才能要遠遠高過你。他們個個都很“訥言”,其實其中頗有能言善辯者;他們好像胸無大誌,其實不乏雄才大略、不願久居人下者。他們都不肯在言語行為上表現出來,這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鋒芒太露便會得罪別人,得罪別人就會成為自己的阻力,成為自己的破壞者;行動鋒芒太露便會惹人妒忌,別人妒忌就成為自己的阻力,也必定成為自己成功的破壞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阻力,都是破壞者,試想你還能做成功什麼事呢?

戰國末期韓非與吳起、商鞅的政治思想一致,著書立說,主張社會變革。他的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贏政看到,極為讚賞,就設法邀請韓非到秦國。但才高招忌,到了秦國以後,還沒有得到秦王的重用,就被李斯等人誣陷,屈死在獄中。宏圖未展身先死,縱使滿腹經綸又有何用呢?如果當時韓非不是招搖顯露才華,而是謙卑抱樸,等待時機,或者婉轉上奏,或者另投明主,使自己的政治抱負得以施展,相信他不僅僅就是一個思想家,同時又會成為一代名臣,而不是一個悲劇人物了。

還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某人年輕的時候,在學校讀書,可謂是天不怕地不怕,以為別人都不及他。剛剛踏入社會還是那樣鋒芒畢露,結果得罪了許多人。但是幸好,總算覺悟的快,一經別人的提醒,便連忙負荊請罪,倒也消除了不少嫌怨,但是無心之過還是難免的,終究在事業上遭到了別人的排擠和打擊。

《易經》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這裏的“器”即是一個人擁有的各種才能,當然,一個人沒有才能是不足為道的,但是有才能一定要在特定的時候表現出來,這樣才不會傷人傷己。千萬別學那隻愛出風頭、招搖賣弄的猴子,若不然,就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