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夾緊“尾巴”,低調做人(1 / 1)

如果一個人的名氣大了,不沽名則其名愈溢。一個人的功勞大了,不矜功則其功愈顯。俗話說,“夾著尾巴好做人”,對普通人如是,對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來說也莫不如此。

中國曆史上明王朝的建立,大將軍徐達功不可沒。“指揮皆上將,談笑半儒生”的徐達,兒時曾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在其戎馬一生中,有勇有謀,用兵持重,為明朝的創建立下赫赫戰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謀將帥才,他也深得朱元璋的寵愛。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卻從不居功自傲。徐達每年春天掛帥出征,暮冬之際還朝。回來後立即將帥印交還,回到家裏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按理說,這樣一位兒時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的至交,且戰功赫赫,甚至朱元璋還將自己的次女許配給他,完全可以“享清福”了。朱元璋也在私下對他說:“徐達兄建立了蓋世奇功,從未好好休息過,我就把過去的舊宅邸賜給你,讓你好好享幾年清福吧。”朱元璋的舊邸是其登基前當吳王時居住的府邸,可徐達就是不肯接受。萬分無奈的朱元璋請徐達到舊邸飲酒,將其灌醉,然後蒙上被子,親自將其抬到床上睡下。徐達半夜酒醒,問周圍的人自己住的是什麼地方,內侍說:“這是舊內。”徐達大吃一驚,連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見其如此謙恭,心裏十分高興,命有關部門在此舊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門前立一石碑,並親書“大功”二字。

徐達功高不驕,還體現在他好學不倦、嚴於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達,少年無讀書機會,但他十分好學,虛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攜帶大量書籍,一有時間便仔細研讀,掌握了淵博的軍事理論。因此每每臨陣指揮,莫不料敵如神,進退有據,且每戰必勝,令人心服。

身為統帥的徐達,還能處處與士兵同甘共苦。遇到軍糧不濟,士兵未飽時,他也不飲不食。紮營未定,他也不進帳休息。土卒傷殘有病,他親自慰問,給藥治療。如遇上士卒犧牲,他更是重視,籌棺木葬之。將士對他無不既感激又尊敬。

1385年,徐達病逝於南京。朱元璋為之輟朝,悲慟不已,追封為中山王,並將其肖像陳列於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開國功臣第一”。

徐達之所以能不居功自傲,除其個人良好的修養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他知道功成名就後如何安身立命。這不能不說是高人自有高招。曆史上幾乎無一例外,每個皇權的確立,無不倚仗文臣武將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但功臣往往成為權臣。在中國曆史上,功臣權臣奪取皇權或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皇袍加身的例子也不鮮見。所以,曆代皇帝總是在政權到手後,視功臣為最大威脅,千方百計收回其權力。“杯酒釋兵權”已算是非常“客氣”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成為許多皇權統治下殘酷的事實。

事實上,朱元璋登基後,從1380~1390年,受丞相胡惟庸牽連被殺的功臣、官僚共達三萬多人。1393年,有赫赫戰功的將領藍玉以及與其有關的人士均被殺,先後牽連被殺的竟有幾萬人;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被殺者更多達8萬之眾。

應該說,朱元璋用嚴刑重刑,殺了包括功臣在內的十多萬人,實質上是強化其統治的手段,也是統治階級內部殘酷鬥爭的結果。另一方麵,也與朱元璋的個人品格有關。從小與元璋在一起的徐達當然十分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知道與這樣的皇帝在一起,隻能共苦,不能同甘,自己如果居功自傲,無異於引火燒身。所以,徐達夾起“尾巴”,低調做人,這既是徐達個人良好品行的體現,更是他保全自己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