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的目標以及內在平和的條件之一,就是學習沒有條件的愛。問題是,毫無條件地愛一個人或任何人都是很困難的。我們試著去愛的這個人不可避免地會說錯話、做錯事,或者在某方麵不符合我們的期望。所以,我們會不高興,並對我們的愛定條件:“我會愛你,可是你必須改變。你的行為必須照我的方式去做。”
有些人更懂得愛寵物,而不太懂得愛生活周遭的人。可是要毫無條件地愛一隻寵物也不容易。萬一你的狗在半夜毫無理由地吠醒你,或是意外毀了你最心愛的地毯呢?你還會同樣地愛它嗎?我的孩子有隻兔子,當那隻兔子把我美麗的木雕大門咬出一個洞時,實在很難叫我去愛它!
可是,植物就不同了。愛植物本來的樣子是很容易的。因此,栽種一棵植物可以提供我們一個絕佳的機會,練習無條件的愛。
85.
問題,恰恰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當人生太順遂時,我們沒有多少機會可以真正成長。生命中的許多問題,可以教導我們慈悲、謙虛和耐心。
障礙與問題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因此真正幸福的來臨,不是在我們甩掉所有的問題之後,而是我們改變自己與問題的關係之時,也就是當我們能夠把問題視為醒悟的潛在資源、鍛煉耐心的機會與學習契機的時候。精神生活的根本原則可能就在於,“問題”正是我們練習敞開心扉的最佳場所。
有些問題當然需要解決。不過,還有許多問題是我們為了改變人生而自己創造出來的。要獲得內心的安寧,就得了解並接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例如痛苦和樂趣、成功和失敗、喜悅和憂傷、生與死。生命中的許多問題,可以教導我們慈悲、謙虛和耐心。
在佛教傳統中,困頓對人生的成長和內心平靜來說相當重要,西藏的禱告文甚至祈求困頓。它說:“旅途上請賜給我適當的困難與痛苦,好讓我真正醒悟,真正修持出解脫與慈悲。”當人生太順遂時,我們總覺得沒有多少機會可以真正成長。
我倒不至於要建議各位四處去尋找問題。不過,我建議各位少花一點時間去逃避問題,甚至拚命想甩掉它們;而是多花一點時間去接受問題,把問題當作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甚至是重要的一部分。如此一來,你很快就會發現人生更像跳舞,而非戰鬥,這項哲學是隨遇而安的根本。
86.
別急著為自己辯護,先聽聽別人的觀點
如果你不先去聽對方在說什麼,他是一定不會聽你在說什麼的。願意先敞開心胸去傾聽,你將會終止一場無止境的固執對決。
當你跟別人意見不合時,有趣的一點是,你們都對自己的立場感到十分有把握。可是,人人都會靠邊站,當然是我們自己這一邊!這是自尊心拒絕學習新東西的表現,也是突然製造許多不必要壓力的壞習慣。
我第一次有意嚐試“先去體會別人的觀點”這個策略時,發現了一件真正奇妙的事:這樣做一點都不傷感情,而且拉近了我跟意見不合的對象之間的距離。
假設有位朋友對你說:“自由派(或保守派)是我們的社會問題的主要來源。”不要自動為你的立場辯護(不論你的立場是什麼),而是看看你是否能學到什麼新東西。問你的朋友:“告訴我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不要先預設立場,或準備辯護,或證明你的觀點,隻要誠心去學習一種新的觀點就好。不要嚐試去糾正你的朋友,或讓他知道他錯了。讓你的朋友得到“對”的滿足,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
跟一般人普遍接受的觀點恰好相反的是,這個態度並不會讓你變得軟弱。這並不表示你對自己的信念缺乏熱情,或者承認自己錯了。你隻是嚐試去了解不同的觀點,你隻是努力做那個先尋求了解的人。不斷去證明一個固執的立場十分耗費精力,相反地,讓別人“對”一點也不費力,事實上,還能讓你充滿活力。
當你了解其他立場和觀點時,許多奇妙的事情就會開始發生。第一,你通常都會學到新東西,擴展你的視野;第二,跟你說話的人覺得受到傾聽之後,就會比以前你習慣性堅持己見時,更感激你、尊重你。你若一味堅持己見,隻會讓對方更加堅決地提高戒心;隻要你先軟化,對方也會緩和下來。這幾乎是必然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即使不會立刻產生,但是早晚會發生。做一個先去尋求了解的人,等於不再強調自己必須是對的,而是把你對對方的愛與尊重放在第一位。
你練習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這麼做的附加效益是,對方可能也會開始傾聽你的觀點。我們雖然無法保證他一定會傾聽你的話,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如果你不先去聽對方在說什麼,他是一定不會聽你在說什麼的。願意先敞開心胸去傾聽,你將會終止一場無止境的固執對決。
87.
重新對成就下定義,你才不會走偏
衡量成就的真正標準不是在於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是怎樣的人,心中有多少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