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譯文】縱觀古今曆史,可知聖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乃是平民大眾的先知先覺。觀察陰陽兩類現象的變化來對事物作出判斷,並進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徑。計算和預測事物的發展過程,通曉人們思想變化的規律,提示事物變化的征兆,從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所以聖人處於天地之間,從古到今,聖人的行為隻有一個,那就是追求救亡圖存之道。而世間萬物雖變化無窮,但最終都會有自己的歸屬。或者鬆馳,或者緊張,所以聖人要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衡量他人的智謀和能力,再比較其技巧方麵的長處和短處,量才而用。
【原文】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誌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誌。
【譯文】有的人賢良,有的人不肖;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勇敢,有的人怯懦;有的人仁厚,有的人義氣;總之,人和人之間是有區別的。所以,用人的人就應因才而用。優者可以用\"開啟\"的方式提撥,劣者可以用\"閉藏\"的辦法辭退;品格高尚的人就應當晉升,無品無德的人就應罷黜;應當使賢者、智者受人敬重,不肖者、愚者被人卑視。總之,要順應人的天性,根據用人者的實際需要,因才施用。考察被用的人有無才幹,品行如何,可能通過對他們嗜好和欲望的分析來觀察他們的誌向,便於考察實情,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和真正意圖。了解了對方的真實意圖後,再觀察一下,以便抓住有利時機。有時可以敞開思想與對方暢所欲言,有時也可以隱住話語隻聽對方講談。敞開來說是為了讓對方產生信任而一吐衷腸,後者是為保持應有的防範心理而考察對方的誠意。要細心分析什麼樣的計謀可行,什麼樣的計謀不可行,這就要研究那些計謀,辯明彼此的異同、好壞來。計謀有跟自己相合的,也有不相合的兩種,必須掌握自己的原則,同時也要順從他人的意願。
【原文】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內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複、反忤必由此矣。
【譯文】如果想要開啟,最重要的就是作周祥考慮;如果想要封閉,最重要是藏而不露。這兩點貴在微妙運用,並且符合客觀規律。讓對方暢所欲言,是為了估量他的實情;隱藏自己的觀點,讓對方說話,是為了爭取他的誠意。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對方的實力和計謀全部暴露出來,以便摸清對方的底細,聖人便會考慮離去之事。因此,所謂開啟,或者是用\"開啟\"的方式辭退一些人,或者是用\"開啟\"的方式接納一些人,或者是通過\"閉藏\"的方式把一些人辭退。\"開啟\"和\"閉藏\"都是為了使事物內部對立的各方麵發生變化,通過陰陽交替,四季轉化,使萬物發展變化。世間事物縱橫交替,反反複複,都是\"開啟\"或\"閉藏\"從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