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第二(2 / 2)

【譯文】古代善於從反麵聽別人言論的人,可以像神明一樣隨時變換談話的方式,從而了解到對方的實情。他們隨機應變的很得當,對對方把握得也很恰當。如果把握不恰當,所掌握的情況就不準確;情況不準確,說話時依據的論據、論證就不全麵。要把模仿和類比靈活運用,就要說些反話,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映。想要聽對方的談話,就要先保持沉默;想要對方敞開來說,就要暫時不談自己的看法;想要升高,就要先下降;想要獲取,就要先給與。要想了解對方的想法,就要善於運用模仿和類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對方的言辭。相同的聲音可以彼此呼應,合乎實際的道理會有共同的結果。基於這個道理,在談話中可以用這個事例作為依據,也可以用那個事例作為依據;可以用來侍奉君主,也可以用來管理下屬。這就要分辨真偽,了解異同,以分辨對手的真實情況或詭詐之術。

人的言談舉止,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喜怒哀樂的表現也都各具形態。因此,在與對方交談前,要摸準對方的這些情況,以便先確定說服他的準則。用觀察對方的方法反過來看自己,注意觀察他的精神寄托之處。這就是說言談所要采取的謀略。

自己在談話呆做到平心靜氣,以便頭腦冷靜地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整理,論說萬物,辨別雌雄。雖然有些還不關乎事情本身,倡可以根據微微表現出來的征兆,去推測出潛在的重大事件。就像刺探敵情而深居敵境一般,要首先估計出敵人能力的大小,其次再摸清敵人的意圖,像符節一樣合拍,像@<騰馬換蟲>蛇指點吉凶一樣明晰,像後羿張弓射箭一樣準確。

【原文】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若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譯文】所以要掌握情況,要先從自己開始,隻有了解了自己,然後才能了解別人;隻有了解了別人後,才能像相親相近的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透過對方的外形,就可以探知他的心靈世界,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走樣;如此觀察對方的言辭,就不會出現偏差,其容易程度有如磁石吸鋼針、舌頭舔排骨一般了。在與對方交談時,自己要掌握好分寸,不必深談,要迅速地了解對方的意圖。就像陰變陽、陽轉陰那樣渾然不知,像圓變方,方轉圓一樣相輔相成。在情況還未明朗時,可以用智慧來誘惑對方;在情況明朗以後,就要用謀略來戰勝對方。無論是向前還是退後,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用這個方法來對待。如果自己不首先端正自己的品德,領導和管理別人就無法談到正確。辦事不講究方法和技巧,叫做"忘懷感情失卻正道"。假若能首先端正自己的品行,就能威而不露,不動聲色地統帥之,讓眾人才可以稱為"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