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第二(1 / 2)

【原文】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複以驗來;反以知古,複以知今;反以知彼,複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複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譯文】古代教化從生的聖人,所作所為都能與自然的發展變化相吻合。他們回過頭來去可以追溯過去,再回過頭來可以難未來;回過頭去可以考察曆史,再回過頭來可以了解當今;回過頭去可以洞察對方,再回過頭來可以認識自我。所謂動與靜、虛與實的道理,如果在未來和今天都得不到應用,那就要到過去的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經驗。有些事情是要反複探索才能把握的,這是聖人的見解,不可不認真研究。

【原文】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複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複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譯文】別人說話時是動態的,自己閉口傾聽是靜態的。以靜觀動,可以從中摸清他的真實意圖。如果他的言辭中有相互矛盾之處,就抓住矛盾,反複詰難,他對此一定也會有應對的。語言有可以模擬的形態,事物有可以類比的規範。我們從對方那裏掌握了法象和比類,就要吧預見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謂"法象",就是象征著說話中的某件事物;所謂"比類",就是比較說話中的一些類似的言辭。然後用抽象的道理來表達具體的語言,以此引誘對方說話,這樣一來,就可以了解對方的實情。這就像張網捕野獸一樣,多設一些網,等待野獸出入,伺機捕獲它。如果把捕野獸的這個辦法應用到人事上,適當加以誘導,那麼對方會自己講出自己的真實意圖。這便是釣人的"網"。我可以經常拿著"網"去誘導對方。假如他說話漫無邊際,毫無邏輯,這時就要變換談話方法,舉一些例子來觸動對方,進而探察對方的內心深處,把握對方的真實意圖,進而控製對方。當我們的說法與對方有異時,對方一定會提出不同的意見。所說的話有了法象和比類,彼此的談話便打下了基礎。繼而再用重複強調、模仿類比、反複觀察、多次驗證等形式交談,那麼所說的話就不會離弦迷音。如果都像聖人那樣去誘導愚人和智者,那麼談話取得成功是不容置疑的。

【原文】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

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複,觀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媵(女改蟲)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