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為“樣板”(2 / 2)

柯慶施跟“女客人”配合默契。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次年一月二十二日,在柯慶施的倡導下,華東區話劇觀摩演出在上海舉行。貫穿這次觀摩演出的,便是柯慶施在一九六三年初提出的“大寫十三年”。

江青在來滬觀摩華東區話劇演出時,又抓了一出新的京劇“樣板”——《智取威虎山》。這一回與前兩次不同,這塊“樣板”由上海京劇院排演。

江青一次次對《智取威虎山》劇組下“指示”。她曾說:“《智取威虎山》的問題是一平,二散,三亂。”

然而,當她聽見別人對《智取威虎山》頗有微詞時,她勃然變色,說了一番聲色俱厲的話:“有人說《智取威虎山》是‘話劇加唱’,是‘白開水’。當然,這個戲有缺點,我心裏有本賬。但是,這個戲是革命的。現代戲有革命的,不革命的,甚至反革命的。他們說這些話,不是反對我們的缺點,而是有意無意地來反對革命,至少給我們泄氣。白開水,有什麼不好呢?有白開水比沒有好。因為有了白開水,就可以泡茶,釀酒。我們把他們的這些意見頂回去了。”

《智取威虎山》的主角、楊子榮的飾演者童祥苓,經曆了類似於趙燕俠的命運。

童祥苓當年二十九歲,進入《智取威虎山》劇組,他那一雙虎虎有神的大眼睛,他的純熟的演技,把楊子榮演活了,演絕了。

隨著《智取威虎山》成為“樣板戲”,童祥苓曾“風光”了兩年多,名震全國。

一九六六年底,童祥苓忽地從舞台上消失!

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寫給姐姐童芷苓的一封信,落入造反派手中,一下子把他“揪”了出來。

他是姐姐一手扶植成,步入京劇藝術殿堂的。可是,由於沈醉回憶錄中提及一筆,使童芷苓遭殃。沈醉寫及,在軍統頭子戴笠過生日那天,曾叫童芷苓去唱堂會。在那樣的年月,戴笠有召,作為一個藝人,童芷苓安敢不去?在“文革”中,這件事被上了“階級鬥爭”的綱,童芷苓被打成“文化特務”。

童祥苓怎麼也想不通,姐姐會是“文化特務”?他給“牛棚”中的姐姐去信安慰。這信被造反派抄走,他也就遭殃了。

於是,他“下台”了。整整兩年多沒上過舞台。據他回憶,為了姐姐的問題,他寫了八十多份檢查,還過不了關!

一九六九年,他忽地被起用,重演楊子榮!

他怎麼會突然“走運”的呢?那是因為京劇《智取威虎山》要拍成電影。雖然全國各地許多個劇團在排演這出戲,卻沒有一個演員能像他那樣把楊子榮演得出色。江青左思右想,為了保證電影的質量,為了使楊子榮形象生輝,不得已起用童祥苓。

電影拍完了,傳來江青的指示:“養養身體,不要再上舞台演戲了,搞點技術工作。”

從此,童祥苓又“下台”。直至江青成了“階下囚”,他這才重新活躍於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