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中了上海愛華滬劇團滬劇《紅燈記》不久,江青於一九六三年秋,又看中了上海人民滬劇團滬劇《蘆蕩火種》。
《蘆蕩火種》是根據新四軍第六團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的故事改編的。一九三九年九月,“江南抗日義勇軍”為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西進,在江蘇常熟縣陽澄湖的張家浜(劇中稱“沙家浜”)留下三十六名傷病員(劇中為十八名傷病員)。這些傷病員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依托茫茫蘆葦蕩,跟日軍、偽軍以及“忠義救國軍”展開了機智的鬥爭。
滬劇畢竟局限性很大,隻限於滬、江、浙一帶的老百姓能夠聽懂。江青仍要把滬劇《蘆蕩火種》改編成京劇,以樹為“樣板”,推向全國。這一回,江青把任務交給了北京京劇一團。
一九六四年元旦,江青召見北京京劇一團主要演員,給他們各送了一套《毛澤東選集》。江青對他們說:“堅決按滬劇原劇本改編,不能隨意亂改。要努力學習毛主席著作,把這場具有世界意義的京劇革命堅決進行到底!”
江青對飾演阿慶嫂的趙燕俠,似乎特別熱情。江青曾特地到後台去見趙燕俠,說了一番“火熱”的話:
“我認識你趙燕俠!我看了你所有的戲,認定你能演好現代戲。你是苦出身,我也是苦出身,因此我願意來看看你……”
在排練時,江青特地從上海調來滬劇中演阿慶嫂的演員,輔導趙燕俠。京劇跟滬劇,畢竟是不同的劇種,趙燕俠借鑒了滬劇中的表演,但並不照搬。趙燕俠說:“我們要有京劇的特色,不必一招一式照搬滬劇阿慶嫂。”此言傳入江青耳中,江青頓時大為不悅。
後來,發生了“毛衣風波”,趙燕俠終於被江青所冷落了:
一九六六年上半年,《沙家浜》(引者注:後來,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京劇《蘆蕩火種》改名《沙家浜》)來滬演出,江青已物色了阿慶嫂B角。在上海人民大舞台審查B角阿慶嫂彩排時,江青照例讓趙燕俠坐在身邊。江青發現,趙燕俠穿得少,第二天派警衛員和大舞台經理、劇團團長一起,給趙燕俠送去了兩件毛衣,說:“首長說,借給你,如果不嫌她髒,你就穿。”趙燕俠深知江青喜怒無常,不敢穿,便把毛衣疊好放在箱子裏。
過幾天看戲時,江青扒開趙燕俠衣領子,發現趙未穿毛衣,對人發怒說:“趙燕俠嫌我肮髒!”即派警衛員要回了毛衣。
此後,趙燕俠被點名批判,趕下舞台,進牛棚,下幹校,阿慶嫂的扮演者自然換了別人。
一九六四年七月,毛澤東看了京劇《蘆蕩火種》。毛澤東說:
“要突出武裝鬥爭的作用,強調武裝的革命消滅武裝的反革命,戲的結尾要正麵打進去。加強軍民關係的戲,加強正麵人物的音樂形象。”
“要改《沙家浜》。”
按照毛澤東的意見作了修改之後,京劇《沙家浜》的名聲就更響亮了,成了全國文藝界學習的“樣板”。
江青在上海“抓”走了兩出戲,得力於柯慶施的支持。江青在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七日,曾這樣談及柯慶施:
“柯慶施同誌應該永遠紀念他。他始終是站在第一線的。柯慶施同誌曾經說:‘我喜歡京劇,可是現在不看了。’我說還是要看,我們要把它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