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達、張春橋參加改《紀要》(1 / 2)

陳亞丁飛抵上海,見到了江青,才知道內中的原委:那份《彙報提綱》太簡單、太粗糙了,要重新整理,寫出一份《江青同誌召集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

兩位“大秀才”——陳伯達和張春橋,參加了修改工作。陳伯達也隻是“客串”,一起看過幾回電影。張春橋算是參加較多的一個,但也沒有出席全過程。由這兩位“大秀才”參加修改,說穿了,也就是把江青那些瑣瑣碎碎、嘮嘮叨叨的話,上升為“理論”。

陳伯達不愧為“理論家”,談了兩點很有“水平”的意見:

第一,“十七年文藝黑線專政的問題(注:十七年指一九四九年到當時的一九六六年),這很重要,但隻是這樣提,沒頭沒尾。要講清楚這條文藝黑線的來源。它是三十年代上海地下黨執行王明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繼續(注:王明三十年代在上海所實行的是“左”傾機會主義,在抗日戰爭時期轉為右傾機會主義,此處,不知為什麼“理論家”把王明說成右傾機會主義)。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才能更好地認清解放後十七年的文藝黑線,這條黑線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了。”

第二,“要講一段文藝方麵的成績。江青同誌親自領導的戲劇革命,搞出了像《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芭蕾舞《紅色娘子軍》、交響音樂《沙家浜》等,這些,真正是我們無產階級的東西。這些都要寫一下。這樣,破什麼立什麼就清楚了。”

對於陳伯達的指點,江青歡欣鼓舞:“伯達的意思很好,幫助我們提高了,擊中了要害,很厲害。”

兩位“大秀才”為江青捉刀,前前後後改了八稿,內容從最初的三千多字增至一萬字。

江青把《紀要》送毛澤東審閱。毛澤東頗為重視,親自作了十一處改動。內中最為重要的改動是在原文“我們一定要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堅決進行一場文化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徹底搞掉這條黑線”一句之後,毛澤東加了一句:

“搞掉這條黑線之後,還會有將來的黑線,還得再鬥爭。”

三月十日,劉誌堅按照江青的通知,再度和陳亞丁飛來上海。江青給劉誌堅看了毛澤東對《紀要》的修改。於是,江青、陳伯達、張春橋、劉誌堅、陳亞丁一起,又對《紀要》進行修改。

三月十四日、十七日,毛澤東又兩次修改《紀要》。毛澤東在十七日寫了批示:“此件看了兩遍,覺得可以了。”

既然毛澤東“覺得可以了”,《紀要》也就可以定稿了。這時,標題上加了“林彪同誌委托”六字,變成了《林彪同誌委托江青同誌召集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前麵所加六字,極為重要,使江青變成“師出有名”、“名正言順”,是受“林彪同誌委托”而“召集”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同時也提高了江青的身價,提高了這個“一人談”的“座談會”的地位。

既然是“林彪同誌委托”,《紀要》必須得到林彪的首肯。於是,江青要陳亞丁為她起草了一封致林彪的信,全文如下:林彪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