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楊惲一看這善意的書信,竟然愈加發出了牛勁兒,公開給孫會宗寫了一封信。從表麵上看,楊惲似乎也在檢討自己,但骨子裏是在發牢騷、述不平,不滿、怨恨之情躍然紙上,這些當然逃不過那些政敵的眼睛。恰好這時又發生了日食,這在那個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正是捕風捉影、造謠生事的好機會。於是,楊惲的政敵就拿著他寫的這封信,向皇帝進讒言說:“楊惲這個人早就懷有野心,現在更加驕傲淫逸,一肚子牢騷,不思悔改。這次日食之變,全是因為他冒犯上天才發生的,應該重重治罪。”皇帝聽信了讒言,大發龍威,立刻命人把楊惲抓來,後來將其殺掉了。
在這個故事裏,楊惲是一個典型的憤青派,看什麼都不滿意,喜歡把不滿掛在嘴邊,結果卻招致小人的報複,落得性命不保的下場。楊惲的故事值得人們深思,試想,如果楊惲處處避其鋒芒,小心說話,謹慎行事,那麼,那些小人就不會抓住他的把柄了。由此可見,經常口吐不滿之語容易釀成禍端。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不滿雖然會招致麻煩,但卻不是沒有絲毫益處的。我們都知道,適度的發泄會讓你的心情變得輕鬆、開朗,這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你總把不滿掛在嘴上,甚至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這就成問題了。
抱怨昨天,並不能改變過去;抱怨明天,同樣不能改變未來。與其徒勞無益地浪費時間,不如轉變心態,釋放憂愁,化解怨氣,采取積極的行動,做一些行之有效的努力。下麵介紹幾種方法,將有助於你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緩和疏導。當遇到不快和不平的事情,心生不滿或發點兒牢騷是常有的事。尤其是青年人,自製力比較差,感情容易衝動,要想將不滿完全消除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可采用緩和疏導的辦法,使自己放寬胸懷,開闊眼界,避免死鑽牛角尖,放棄種種偏見。
第二,控製和消解。不滿、牢騷、抱怨這些東西有很強的指向性,如不加控製,勢必傷人傷己。控製的辦法,首先是要充分認識不滿的危害性,不要圖一時的痛快而不顧一切後果地亂抱怨。要懂得不滿雖然人人都有,但靠發牢騷來解決問題的從來很少。為了消解因心生不滿而被激化的各種矛盾,一定要懂得主動“從我做起。”
第三,轉移和升華。當不滿即將湧上心頭時,趕緊進行回避和轉移,多想些使人高興的事兒,避免消極情緒進一步惡化。不少人出於憂國憂民之心,對一些腐敗的社會現象看不慣,往往容易表現出強烈的不滿情緒。這時,就需要把不滿加以“升華”而不僅僅是“消解”了。把“不滿”轉化為激勵自己的力量,盡自己以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客觀條件中的不利因素。
14.說話忌傷他人自尊心
自尊是人的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內核。從一定意義上說,維護自尊是人的天性。在人際交往中,說話不傷害他人的自尊,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言行的負責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這話指出了人的臉皮的重要性。所謂“臉皮”不過是人的自尊心的一種通俗形象的說法。人人都有自尊心,不但大人物有,小人物也一樣,甚至更強烈。有時候,人們為了維護自尊,甚至會堅持錯誤,不可理喻。古訓有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常常無情地剝掉別人的麵子,傷害別人的自尊心,抹殺別人的感情,卻又自以為是。我們在他人麵前嗬斥別人,找差錯,挑毛病,甚至進行粗暴的威脅,卻很少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考慮別人的感受。
羅賓森教授曾說過一段富有啟示性的話:“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讓對方下得了台階,保留他的自尊心。在人際交往中,說話不傷害他人的自尊,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言行的負責。
一個懂得說話技巧的人,會處處維護他人的自尊,這種人也一定是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人,他一定會善解人意,會察言觀色,在對方發火時,他便會為自己找台階下,不再增加火藥氣氛,阻止關係繼續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