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社會責任有多重(6)(1 / 3)

教育責任,集中體現在學校中的學生身上,對於天真無邪的學生,老師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鑄造新的靈魂,使之成為有益於社會的群體。對孩子負責就是要對孩子的品行與道德修養負責;對孩子的學習行為、方法與效率負責;對孩子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培養負責;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負責。而不是為了抓學習成績卻不顧孩子的身心健康:眼睛近視了;童真沒了;一臉疲憊替代了應有的朝氣。江蘇有一位很有名的校長曾經這樣說過:“不讓孩子吃不該吃的苦,不讓孩子享不該享的福,這就是對孩子負責。”這句話點明了做有責任感老師的標準,老師必須認真體會其中的含義並應用於實踐中,才能真正對孩子負責任,老師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是偉大的。

二是社會責任。家長把子女送到學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托給了學校,老師有責任把學生保護好、培養好。要以學生的安全為己任,學生的生命高於一切,保護學生是老師的天職;要以學生的成長為己任,要時刻提醒自己: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模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是國家責任。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要求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這個轉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來承擔,這是廣大老師和教育工作者對民族、對未來所肩負的重要責任。例如,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了拯救落後的舊中國,拋棄高官厚祿寧守清貧,為教育奮鬥終生。如今黨和國家給了人民老師崇高的榮譽和良好的待遇,老師更應該為了“太陽底下最美好的事業”肩負起責任。一個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億萬個孩子就是中華民族的希望。老師隻有從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高度去認識,教育才能真正地適應時代前進的要求,跟上世界變革的潮流。

對國家負責,要求我們老師的教育教學應該麵向社會、著眼未來,堅持“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思想,關注學生的全麵發展,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立誌服務他人、報效祖國、造福人類。總之,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國家把未來交給老師,保護孩子,培育未來,就是老師最大的責任。作為老師,應該肩負起這種責任,即對孩子和社會、國家負責,做一名有責任感的老師。

17.公民是社會責任的踐行者

公民作為個人,是一個獨立的行為主體;但作為構成社會的一員,則承載著厚重的社會涵義。社會由公民組成,做一個好公民必須具備很多要素,諸如法律意識、道德修養、民主思想等等;但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體現在具體生活和工作中,卻是一個好公民最重要的品格。

2008年,我國南方突如其來的一場雪災和地震,在帶來嚴重損失的同時,也考驗著公民的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媒體報道了抗災過程中許多感人的事跡,不勝枚舉的事例,大都很普通,做這些事情的也都是普通人,但卻體現出一個個公民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人類總是在與自然的搏弈中尋求適應與和諧。社會對於自然的強勢抗拒力,表現為兩方麵。一是能通過科技發明,借助物的力量戰勝自然;二是能通過社會的組織和動員,借助人的力量戰勝自然。然而,自然的變數有時不可預測,社會在猝不及防的自然災害麵前表現出受挫的脆弱性。因此,在與自然抗爭中,公民的社會責任感顯得尤其重要。無論是表現強勢的抗拒力,還是克服受挫的脆弱性,都需要公民超越獨立行為主體的界限,從社會的整體境界尋求價值共識。五彩紛呈的社會矛盾叢生。人的生存利益千差萬別,公民的價值取向各不相同。利益差別和價值衝突,使社會的隔閡難以避免,個人與個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磨擦是客觀現實。公民有地位錯落之分,也有覺悟高下之別,公民隻有把自己融入社會,才能體驗生命價值的意義。

首先,公民要樹立社會參與意識。社會建設進展如何,與每個公民的生存利益息息相關。一個好公民不僅要通過社會經濟的參與,獲得生存的物質保障,而且還應通過參與,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

例如,年逾七旬的康春榮老人每天早晚兩次鏟除小招貼,一幹就是13年;已近古稀的劉俊清老人在酷暑嚴寒中修補路麵,堅持了10餘載。她倆的事跡,除了帶給人們敬佩和感動之情外,還有一種對公民意識的鞭策。

一位是退休工人,一位是農家婦女,康春榮和劉俊清都是最普通的公民。也正因為普通,她們的所作所為才特別令人感動。看到街麵上亂貼的小招貼,康春榮覺得紮眼;看到有人在泥濘濕滑坑窪不平的路上摔倒,劉俊清心裏著急。這是一份普通的情感,沒有功利目的,所做的事情也不是她們的職務行為。而她們卻覺得義不容辭,當成了自己的一份工作。在兩位普通公民的身上,人們看到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一個人要對自己生活的城市和家園有一種責任感,並要在行動中充分體現出來。康春榮和劉俊清就是這樣的公民。她們在融入社會中,體驗到了自己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