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人在選擇了成家的同時也就別無選擇地承擔了家庭責任,這種責任是義不容辭的,隻有承擔起責任,家庭才會幸福和諧。
有句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告訴人們對家庭要有責任心。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如果一個人不能承擔家庭責任,又怎麼去承擔社會責任呢?人不僅在社會中要做一個好公民,在家裏也要盡力扮演好自己應有的角色。家庭不同於社會、不同於單位之處就在於家中充滿自覺的愛,而這愛來源於每個家庭成員無私的奉獻,這奉獻源於對家庭的責任感。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其實在自己為對方做出犧牲時,其潛意識中都希望得到愛的回報,包括情感上的、言語上的和物質上的。因此說,家庭中的犧牲和奉獻絕不應該是單方麵的。在一個家庭中,隻索取而無奉獻的人是人世間最自私的人。追求個人理想的實現是崇高的,但以犧牲別人來成全自己,就顯得渺小了。理想可以不去實現,但責任一定要負。隻有擔負起責任,家庭才會是幸福的港灣。
1.家庭是孩子的港灣
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塑造孩子幸福人生,保證其全麵發展的基礎。每個家庭都應該擔負起對孩子的責任,讓孩子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
家庭不僅僅是成年人躲風避雨的港灣,也是孩子的港灣。父母有責任保護孩子在這個港灣中健康快樂地成長。然而,有的家長因對孩子寄予太多的希望,或是由於夫妻感情的破裂,忽略了對孩子所應承擔的責任,結果致使孩子過早地走入社會,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錯事,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3歲的周亮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隨著父親的入獄,母親便與父親離了婚。雙重的打擊使周亮感到無臉見人。他的不少玩伴也在家長的阻攔下遠離了他。在隔絕與寂寞的環境中,周亮很快消沉下去,更無心上學。不久,便被社會上的幾個“混混”拖下水,參與搶劫1次,盜竊3次。10歲的許明生長在一個再婚家庭,後媽對她冷眼相看,虐待打罵是家常便飯,就連後媽帶來的小弟弟也經常欺負她。趁學校開展“母親節向母親獻禮物”活動之際,許明展開了她的報複計劃,在晚飯裏投入了劇毒,除父親因故幸免、後媽經搶救脫險外,她的小弟弟及她邀請來吃晚飯的兩名同學全部命歸黃泉。
未成年的周亮和許明走上犯罪道路,是由於不幸的家庭環境造成的,有調查表明,問題家庭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遠遠高於正常家庭。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所長鞠青指出,我國當前存在著三種類型的問題家庭,首先是有心無力型家庭,因為客觀困難導致撫養和監護缺失。來自這些家庭的兒童包括孤兒、留守兒童等,這些家庭主觀上並沒有懈怠責任的故意,但是,客觀上造成了孩子成長不利環境;第二是有心有力無方法的家庭,即因為不懂得方法,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愛反倒釀成悲劇。這種情況是目前我國家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再次是有力無心的家庭,即主觀惡意侵害孩子的權益,使得本該是幸福港灣的家庭成為罪惡的巢穴。這些問題家庭給未成年人成長帶來的危害性遠遠大於正常家庭。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指出,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首要任務是麵對家庭問題。每個家庭都擔負著為民族的未來培養建設者的重任,有義務保護孩子、關心孩子,也有義務教給孩子進行自我保護的意識與本領。家庭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遮風蔽雨、解饑緩渴的屋舍,更要給孩子們開辟一隅慰藉心靈、排除困擾的空間。
家庭是每個孩子畢生的港灣,有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健康、獨立的生活很重要。寬鬆和諧的家庭氣氛,有益於孩子消除疲勞、緊張與煩惱,從而使家庭成為孩子前進的加油站,不斷為其注入生機與活力,增加信心與勇氣。著名作家羅蘭在描述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時,說:“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形成一個孩子的人格與觀念,決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或老師的結論,更是環境中的每一房舍,每一草木,每一方寸的風沙,每一個同伴,每一點滴的生活瑣事和每一項課內或課外活動。這些不但是孩子日後回憶的資料,更是織就他們生命的色彩和素材。自然平易的環境形成開朗的人格;偏狹競爭的環境形成斤斤計較的人格。”
孩子生長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中,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例如,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孩子就學會了指責;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孩子就學會了打架;生活在嘲笑的環境中,孩子就學會了難為情;生活在羞辱的環境中,孩子就學會了內疚;生活在忍受的環境中,孩子就學會了忍耐;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孩子就學會了自信;生活在讚揚的環境中,孩子就學會了抬高自己的身價;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中,孩子就學會了正義。
任何孩子都是在特定環境的影響下成長的,而對孩子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家庭。因為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而且完全依賴成人的照顧,因此,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不容忽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