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適應哈佛大學生活(3)(1 / 2)

第三個原因在於選擇課程時出現的失誤。那些學習吃力或者對自己的成績非常不滿意的學生,除了大量選修初級入門課程外,別的課幾乎不選。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毫不例外是為了達到學校的要求和規定。可是還有一些學生,初入大學時,就抱定要充分利用好大學時光的信念。他們為自己設定了一係列的步驟。首先要完成學校規定的學分;其次要選擇一門專業;然後修該專業的高級課程;最後在三、四年級對付那些選修科目。

對某些學生而言,隻修學校規定課程的學習策略,或許有效。然而必須強調,這部分學生人數相當有限,隻占到總數的5%~10%。而且他們的學習質量呈下降趨勢。我們在訪談中發現,幾乎所有感到學習吃力的學生都采用了這種選課策略。它造成的弊端主要有兩種。其一,因為基礎入門課程都是大班課,上課的學生非常多,有時會達到幾百人,任課老師不可能認識或者說很難認識班上的每一位學生。相應的,學生也很難在第一年熟悉這些老師。其二,學生們這樣安排選課,很可能找不到真正吸引自己,讓他們為之興奮的課程。大一或大二學年末,到了選擇專業的時候,這些學生也許會發現,自己對任何領域都未曾有比較全麵深刻的了解。這時侯他們就會追悔莫及。

第四個原因是一種特殊的學習習慣。幾乎所有學業困難的學生都喜歡獨自一人學習。大學是英才聚集之地,是向他人學習的好所在。而那些常常遠離眾人,獨自學習的學生就會失去這一良機。讓人欣慰的是,當指導教師建議學生們應該一起學習時,他們都是比較認可的態度。我希望看到這段話的學生將決定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哪怕隻是部分時間這樣做。

課外合作學習的想法,在許多學生眼裏或許很新穎。然而對許多大學教師而言,這的確是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新觀念。因為他們上大學的時候,學校禁止學生在課外合作學習,那樣的做法會被視為作弊。

六、我應該和誰住在一起

在哈佛大學,每位學生都必須回答這個問題——“我應該和誰住在一起?”這項決定將深刻影響他們的大學生活方式和生活體驗。周全的事先考慮,如同能夠產生高利潤的投資。

一位來自南亞的大四學生談及這個問題時,是這樣說的。

大一時,我們的宿舍就像個大雜燴。一共6個人,包括兩個猶太人,分別來自紐約和波士頓;一個從加州來的盎格魯薩克森後裔;一個從佛羅裏達州來的印第安人;一位中國人;還有我。就我們的種族、經濟背景以及興趣而言,確實像個大雜燴。我們的專業也大不相同,包括工程、經濟、生物、生物化學、物理、社會學。大家打算將來從事的工作也不一樣——航天技術工程師、律師、醫生、商人等等。我們相處和睦,像一家人一樣。那些日子是我在大學裏最珍貴的一段回憶。那年3月我病了,他們就像我媽媽那樣照顧我。有一個男生每隔兩個小時就把我叫醒,讓我吃藥。他們還到處找老師幫我請假。他們毫不猶豫地做這些事。我們住在同一間大房子裏,朝夕相處,其樂融融,像真正的一家人。直到現在,我們還時常聚會。那種經曆太難忘了。我認為是多元化賦予它最重要的意義。

那個從奧朗日(Orange)縣來的小夥子出身於盎格魯薩克森家庭,有些保守和傳統。我們常常一起爭論政治問題,在辯論和探討中也會互相頂牛。他的信仰傾向於社會主義,而我主張政治自由主義。但我真的很喜歡他這個人。擁有觀點和自己不一致的好朋友,我認為是件好事情。

新生到校第一天,最早遇見的是同宿舍同學。哈佛大學規定一年級學生不能自主選擇同宿舍同學,必須由學校統一安排。學校經常安排兩人或四人結為一組住同一間宿舍。由於哈佛一年級學生宿舍的建築結構,住宿情況經常是兩組學生住一個套間,中間有門相通。於是,就出現了很多包括4個人、6個人甚至8個人在內的大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