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學會拒絕能減少很多麻煩(2 / 3)

這樣的拒絕,既不會影響朋友間的感情,又能體現出你的善意和坦誠。

(2)留有餘地

對把握性不大的事可采取彈性的說法。如果你對情況把握不很大,就應把話說得靈活一點,使之有伸縮的餘地。例如,使用“盡力而為”、“盡最大努力”、“盡可能”等靈活性較大的字眼。這種方式能給自己留下一定的回旋餘地,但一般會給對方留下疑慮,取得對方信任的效果要差一些。

(3)從時間上推托

對時間跨度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緩性的策略。有些事情,當時的情況認準了,可是由於時間長了,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魏晉時,天下多事,以致名士們也少有保全自己而不受損害的。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他常常酗酒托誌,拒不參加世事。司馬昭為收買名士,要阮籍把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別人也許很可能想嚐嚐當國丈的滋味。但阮籍不想為了一時尊榮,留下千秋罵名,因為司馬家族的篡逆醜行人神共怒。

不過,要明確拒絕司馬昭,立即就有殺身之禍。按通常思維,阮籍要麼選擇當下富貴和後世垢名,像鍾會;要麼選擇身蓋黃土和名垂青史,像嵇康。

這兩種人阮籍都不想當。他不在這兩者中作選擇,而是采取了拖延策略:天天在家飲酒不朝,連續醉了60多天。60多天後,連司馬昭都忘了娶女之事了。這真是:“天下事左難右難,何妨一拖了之。”

(4)提出必要的條件

對不是自己所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應采取隱含前提條件的辦法。也就是說,如果你所作的承諾,不能自己單獨完成,還要謀求別人的幫助,那麼你在說話時可帶一定的限製詞語。

比如,朋友托你幫忙辦理家屬落戶的問題,這涉及到公安部門和國家有關政策,你不妨這樣說更恰當一點:“如果以後公安部門辦理農轉非戶口,而且你的條件又符合有關政策,我一定幫忙。”這裏就用“公安部門辦理”和“符合有關政策”對你的話的內容做了必要的限製,既見自己的誠意,又話語靈活,具有分寸,還向對方暗示了自己的難處(還要求人)。可謂一石三鳥!

(5)以幽默應對

你還可以幽默輕鬆、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的立場,拒絕對方,那樣既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又可以使雙方擺脫尷尬處境,活躍融洽氣氛。

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部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我也能”。

弗蘭克林·羅斯福用輕鬆幽默的語言委婉含蓄地拒絕了對方,在朋友麵前既堅持了不能泄露的原則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極好的語言交際效果,以至於在羅斯福死後多年,這位朋友還能愉快地談及這段總統軼事。相反,如果羅斯福表情嚴肅、義正辭嚴地加以拒絕,甚至心懷疑慮,認真盤問對方為什麼打聽這個,有什麼目的,受誰指使,豈不是小題大做、有煞風景?其結果必然是兩人之間的友情出現裂痕甚至危機。

(6)向對方哭窮

如果你的經濟還算寬裕,可能就會時不時遇到朋友找你借錢的事情,然而你並不是銀行家,很多時候你的手頭也很拮據,這時你該怎麼辦呢?

如果有人對你說“我急需一筆錢,但又沒有錢”,而想跟你借錢時,你其實可以告訴對方,你正和他一樣沒錢。“你有困難,我也有困難,我們共同努力吧!”這招用在別人想向你借錢時,可以說十分有效。

對方想拜托你的根據通常是認為“你的情況不比他嚴重,所以向你尋求援助比較有可能”。此時,不僅要摧毀對方所堅持的根據,還要站在和對方相同的心理基礎上,和對方進行坦誠的對話,解除對方的不滿及不安感,因為如果隻是以一兩句話來拒絕的活,對方會覺得你有錢而不願借給他錢,一旦讓對方有這種感覺,對你就不利了。

拒絕別人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也是人際交往的必修課。當你學會不得罪人地拒絕別人時,你就已經是一個說話高手了。

3.如何巧妙拒絕上司的委托

上司委托自己做某事,常常讓很多人為難,覺得不便拒絕,或擔心自己拒絕了會使領導不悅,所以不得已而接受下來。這種因畏懼得罪上司而勉強答應的事常常是自己做不到或不想做的,答應後雖又感到懊悔,但肯定太遲了。

拒絕自己的上司有一定難度,就更要講究方法。采用什麼辦法才能既拒絕了上司又使上司理解呢?這裏麵也是很有學問的。除了靈活運用上文我們介紹的幾種方法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種方式:

(1)觸類相喻,委婉說“不”。

當上司提出一件讓你難以做到的事時,如果你直言答複做不到時,可能會讓上司損失顏麵,這時,你不妨說出一件與此類似的事情,讓上司自己意識到問題的難度,從而自動放棄這個要求。

甘羅的爺爺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羅看見爺爺在後花園走來走去,不停地唉聲歎氣。

“爺爺,您碰到什麼難事了?”甘羅問。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聽了誰的挑唆,硬要吃公雞下的蛋,命令滿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內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罰。”

“秦王太不講理了。”甘羅氣呼呼地說。他眼睛一眨,想了個主意,說:“不過,爺爺您別急,我有辦法,明天我替你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羅真的替爺爺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進宮殿,向秦王施禮。

秦王很不高興,說:“小娃娃到這裏搗什麼亂!你爺爺呢?”

甘羅說:“大王,我爺爺今天來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來了。”

秦王聽了哈哈大笑:“你這孩子,怎麼胡言亂語!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羅說:“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麼公雞怎麼能下蛋呢?”

甘羅作為一個孩童,能如此得體地拒絕秦王,並讓秦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無理請求,實在是大出人們的預料。也正因為如此,秦王才有“孺子之智,大於其身”的歎服。以後,秦王又封甘羅為上卿。現在我們俗傳甘羅12歲為丞相,童年便取高位,不能不說正是甘羅的那次智慧的拒絕,才使秦王越來越看重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