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及早開啟心智(1 / 2)

從每個人的感受出發,時間並不是勻速的,而是加速流逝的。這不是什麼“相對論”。愛因斯坦確實曾用這樣的一個比喻解釋相對論:“一位先生和一位漂亮女孩在一起呆上一小時,他會感覺像一分鍾;但如果讓他在火爐子上呆上一分鍾,他會感覺比一小時還長。這就是相對論。”但是,愛因斯坦想要說明的並不僅僅是“觀測者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參照係是至關重要的”,而是更進一步的“觀測者的精神狀態也許是對時間流逝感知的一個附加因素”。然而,對愛因斯坦來說是想當然的所謂“觀測者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參照係是至關重要的”的這個事實,即,我們剛剛說的“從每個人的感受出發,時間並不是勻速的,而是加速流逝的”,這一點對很多普通人來說,卻是從未認真考慮過的。

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年齡應該超過12歲。因為普遍來看,12歲前後是抽象的文字理解能力真正開始發展的階段。於是,聽到老狼的《同桌的你》中的歌詞不可能沒有共鳴——“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是過得太慢”。你也肯定有過羅大佑有過的感受——“什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一樣有著一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經驗的存在會大大提高理解能力。可是,小的時候我們總覺得時間過得那麼緩慢甚至令人難以忍受,怎麼現在就“光陰它匆匆似流水”了呢?

心理學家可以用特別簡單、準確而又非常精巧的方法清楚地解釋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都會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對一個5歲的孩子來講,未來的一年相當於他已經度過的人生的20%;而對一個50歲的人來講,未來的一年隻相當於他已經度過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從感覺上來看,隨著年齡的增加,時間好像越來越快。

對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講,對這個事實的提早認知也許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可惜,這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才可以真正親自體驗到的經驗,大多數人隻有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才真正有深刻的體會。可是,到了那個時候,這種“經驗”對自己來說已經根本沒有機會起太大作用了——因為最好的時光早已消逝。於是,這種特殊的經驗無論多麼豐富準確都不大可能給經驗獲得者帶來什麼解脫,能帶來的反而可能是更加沉重的負擔——懊惱將時時刻刻伴隨在其後他們做每件事的過程中。無奈之下,這些人無一例外地想把這種寶貴的經驗傳授給子女,結果往往是幾乎無一例外地像他們自已的父母曾經嚐試過的那樣以一敗塗地告終——懊惱之餘,又平添了無盡的煩惱和怨恨。

反思能力,幾乎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因為人類擁有了反思能力,才慢慢擁有了另外一種能力——類比能力。而類比能力是一個人所擁有的理解能力高低之關鍵。於是,我們理解新事物的時候,往往通過反思類比現有的經驗。類似的現有經驗的存在,極可能會大大提高我們對新事物新思想的理解效率。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流行了千百年。很令人懷疑的是,這句話在這千百年的過程中究竟多大程度上增加了“少壯努力”的人數,或者多大程度上減少了“老大傷悲”的人數。這麼有道理的話,為什麼總是並不起作用呢?合理的解釋是,需要太長時間才可以獲得的經驗很難傳遞,就是因為缺乏現有的經驗作為支攆。而想讓一個孩子去真正理解“時間終究會越來越快”的這樣一個道理之所以無比困難,就是因為他們不僅沒有“類似的現有經驗”,還恰好有著相反的“現存經驗”。

事實上,我的觀察是,幾乎所有失敗的青少年教育,都是因為粗暴簡單而又愚昧地無視孩子們所擁有的“現存經驗”和“現存經驗的作用”。如果,你是教育失敗的受害者,恭喜你,也請你謝謝我——這真的不是開開玩笑而已——因為剛剛的那一點點的文字已經給了你一個難得而又寶貴的“重生的機會”。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拜托,一定請你回頭反複閱讀剛剛那一點點文字,僅僅用多一點點的耐心,就可以開始嚐試著運用你的心智,你和你的孩子都將僅僅因為你剛剛這幾分鍾的努力和掙紮獲得解放。

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別簡單。在某一天,做一件讓他印象無比深刻的事情。可以是講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次郊遊,更可以是買一件讓他驚喜的禮物——反正一定要讓他印象極度深刻。而後,你自己在日記裏記錄清楚這件事情,當然包括時間、地點與事件,而後千萬要妥善保存。大約兩三年之後,在他有一天開始覺得並抱怨時間太慢的時候,把那個記錄翻出來,給他看,讓他體會。這麼做的要點隻有一個——耐心。首先,起點最好應該在七歲前後;其次,終點應該起碼兩三年之後。而後再過三五年,再提醒一次。這樣的體驗,不僅將使孩子永生難忘,還會影響他此後一生對時間的精確認識。早晚有一天,你的孩子將因此對你無比感激,充滿崇敬。因為他終將明白,這種寶貴的“相對優勢”根本就不是可以用金錢衡量的——隻須大致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人對此茫然無知你就很容易想象這個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