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李氏兄弟應急外援 漲氣勢揮軍突重圍(2 / 3)

“不,”劉演不容置疑,“我軍生死都係在下江兵身上。我們這次去宜秋,是求人家救命的。主將不親自去,怎能表示心誠。”

計議已定,劉演立即召集主軍將帥,講明欲親自去宜秋,說服下江兵來會之意。眾人聽了,都覺得是一條可行之計,紛紛表示讚同。李通上前說道:“以李某之見,不但柱天大將軍要親自去,劉三將軍最好也一同去。因為劉三將軍不但能言善辯,而且與下江兵渠帥王常有舊,便於說服眾渠帥合兵。”

李通說完,劉演見新市、平林將帥默不作聲,隻得說道:“李將軍固然言之有理。可是如今棘陽大兵壓境,我弟兄二人同時離開,多有不便。”

話音剛落,性情直爽的陳牧忍不住大聲說道:“有啥不方便的。你們弟兄也是為了說服下江兵來會。難道會有人說你們趁機逃命不成!”

一句話說中王匡、王鳳、朱鮪三人的心思。三人羞愧地低下頭來。朱鮪開口道:“請劉大將軍和劉三將軍放心去吧!我新市兵也不是貪生怕死之輩,有朱某在,棘陽就丟不了。”眾人也紛紛表示讚同。劉演、劉秀非常感動,弟兄二人一起拱手道:“棘陽就仰仗各位渠帥了。”事不宜遲,兩人與李通、李軼立即動身,悄悄出了棘陽南門,轉而向東,直奔宜秋方向馳去。

新軍探馬看見有人出城,慌忙報與甄阜知道。甄阜聽說隻有四人,哈哈大笑道:“這四人必是畏懼我大軍壓境,偷偷逃命去了,不必管他。待大批叛賊出逃時,我鐵騎再追殺不遲。”

棘陽距宜秋將近三百裏,劉演四人頂著歲末凜冽的寒風,打馬飛馳,趕了半天一夜的路,第二天黎明才趕到宜秋下江兵軍營。守營的下江兵見是劉演、劉秀是李氏兄弟帶來的,問也不問,便放二人進了營帳。李通道:“請二位將軍先隨二弟去我帳中歇息。我去稟明三位渠帥知道。”

劉演、劉秀點點頭,便跟著李軼往旁邊的營帳走去。隻見沿山勢排開幾十座營帳,營帳內卻是空無一人。山林中傳來陣陣喊殺聲,想必下江兵早已出操練武去了。李軼把二人引進一座營帳,忙著找來早點。三人趕了一夜的路,肚子真餓了。便因陋就簡,坐在一張臨時搭起的行軍床上吃了起來。吃完早點李軼望著劉演:“柱天大將軍,前日末將的請求您答應了嗎?”

劉演一愣,不解地問道:“李兄弟,你請求什麼?”

“末將想投到柱天大將軍的麾下,為您效力啊!”

劉演這才想起前日相見時,李軼確實說過這樣的話,當時以為隻是客氣話,沒想他是當真的。難得有人對自己如此忠心,劉演一笑道:“以李兄弟之才,何愁不能建功立業,封妻蔭子。投在劉某麾下,豈不是受了委屈?”

劉秀也不解地道:“李兄弟投奔下江兵不到一年就做了偏將軍,可知深得渠帥器重。為何非要投到柱天大將門下。”

李軼苦笑道:“二位將軍有所不知。下江兵多半是山匪草寇出身,為官府所迫,才起而造反。將來會有什麼結果?柱天大將軍是劉漢宗室,胸懷中興漢室之誌,前程不可限量。家父曾預言,劉氏複漢,李氏為輔!小弟投奔柱天大將軍就是遵守家父遺言,將來也奔個好前程。”

“李賢弟果然見識非凡。劉氏有你兄弟輔佐,必有複興之日。”劉演轉道,“不過,此時正是我們與綠林合兵之際,這種話千萬不可亂說。否則,必將引起義軍內部的分歧。李賢弟先委屈一時,暫留在下江兵內。待日後時機成熟,再投漢兵不遲。”

李軼有些失望,但還是點頭道:“末將聽從柱天大將軍的安排。”

三人正說著話,李通走了進來,麵帶喜色道:“二位將軍,三位渠帥特遣末將迎接二位人大帳敘話。”

劉演、劉秀趕緊起身,跟隨李通一起向中軍帳走去。大帳門口,下江兵渠帥王常、成丹、張印率軍中將佐列隊相迎。劉演一看對方如此禮遇,放下心來。老遠就抱拳揖禮滿麵含笑道:“舂陵劉伯升特來拜會各位渠帥。”

劉秀也是溫文有禮,態度謙恭。王常、成丹、張印趨步上前,還禮道:“久聞舂陵漢兵柱天都部的威名,今日才得識英雄風采,果然不凡!”

劉演謙恭道:“劉某慚愧,倒是久仰三位渠帥的大名。”

劉秀緊隨劉演之後,王常看見,驚喜交集疾步上前,一躬到地,謙恭之至,顫聲道:“恩公在上,請受王常一拜。”

劉秀沒料到他會行此大禮,慌得雙手亂擺。

“王渠帥如此大禮,在下擔當不起啊!”

眾人都吃了一驚,驚奇地望著他們兩人。王常起身道:“當年王某被新朝官府追捕,避難熊耳山中,得遇舂陵劉秀劉文叔贈銀之恩。今日恩公就在眼前,豈敢不以禮相待?”

眾人這才明白是怎麼回事,成丹、張印也過來給劉秀施禮,恭敬地道:“想不到閣下還是王兄的恩人,請受我等一拜。”

劉秀慌忙還禮道:“區區小事,何足掛齒。二位渠帥如此大禮,令劉某無地自容了。”

王常笑道:“當年恩公曾說,山不轉路轉,人生總有相逢時。今日看來,果然言中。可見咱們注定是有緣份的。噢,對不住,此處不是說話之處,請貴客進帳內敘談。”

下江兵將帥擁著劉演、劉秀走進大帳落座。王常忙命人獻上菊茶。劉演一邊端起茶水,一邊用目光示意劉秀。意思是棘陽危急,耽擱不得,你於王常有恩,不妨直接說明來意。

劉秀會意,呷了口茶水,拱手道:“王莽篡漢,殘虐天下,百姓深受其苦,起而反莽。三位渠帥乘勢舉義兵,誅強暴,威名遠播。我們弟兄此次慕名而來,就是想與貴軍合兵一處,共討國賊。但不知尊意如何?”

王常臉上頓顯喜悅之色,道:“舂陵漢兵與新市、平林兵合一處,連戰連捷,威名大振。如果再與我下江兵合在一起,必然無敵於天下,殺賊滅新之日不遠矣。”成丹、張印卻反應冷淡。張印漠然道:“合兵也不是每戰必勝的靈丹妙藥。你們與新市、平林合兵,不是照樣被甄阜、梁立賜的大軍打得落花流水嗎?以張某愚見,還是各自為戰的好。機動靈活,便於保存實力。”

劉秀起身離座,態度謙恭地道:“張渠帥如果僅為著保存實力,各自為戰當然無可厚非。可是,三位渠帥既然舉義旗,興義兵,就是為了殺賊安民,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怎能滿足於小打小鬧呢?何況,各自為戰,不利號令天下,義軍勢力發展緩慢,容易被官兵各個擊破。其中的苦衷,不消在下細說,三位渠帥自有體會。合兵則不是簡單的兵力相同,一加一肯定大於二。”

王常認真地傾聽著,不時點頭道:“劉將軍言之有理,一加一大於二。”

張印、成丹也聽得仔細,卻不冷不熱地問道:“請向你們舂陵起兵要做怎樣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劉演聞言,霍然站起,不卑不亢地道:“我舂陵劉氏既為漢室宗族,起兵反莽,一是為王莽所迫,二是為複興漢室。複興漢室也是為天下太平,百姓樂業。難道三位渠帥不希望這樣嗎?如果三位與我漢兵合兵共破王莽,漢室複興之日,劉某豈敢獨享榮華富貴,當與有功的將士共享。”

一番話,豪爽直率,說到下江兵將帥的心病上。王常道:“柱天大將軍把話說到這份上了,我等無話可說。合兵之利,人人知曉。請兩位將軍,先去側帳歇息,容我等具體商議合兵事宜。李通、李軼二位將軍,好好招待客人。”說完,便同成丹、張印走進一間小室內。

“兩位兄長,這裏隻有咱們三人,有什麼話盡管說吧!”王常坦率地問道。

“顏卿(王常的字)”張印亢聲道,“合兵之利,用不著姓劉的說,咱們誰都知道。可是,咱們跟姓劉的不是一路人。劉伯升舂陵起兵時,就懷複高祖帝業之誌,野心夠大的。如果合兵,咱們豈不是憑白無故受他製約。日後,他如果恢複劉漢,奪得天下,將置咱們於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