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1 / 3)

徐階被陳洪領著走進了精舍,在離龍床約六尺遠便跪下了:“臣徐階叩見聖上。”

跪下後徐階立時一驚,他看到了海瑞那道奏疏便扔在離自己不遠的地上!

嘉靖靠在床頭慢慢轉望向他,見他已經看見了地上海瑞那道奏疏:“朕又看了一遍那個畜物罵朕的奏本,你也再看一遍。”

徐階磕了個頭:“請皇上恕罪。”

嘉靖:“恕誰的罪?恕海瑞,還是恕你?”

徐階:“回皇上,請皇上恕臣之罪,臣不忍再看這道奏疏。”

嘉靖:“說得好,是可忍,孰不可忍!”

徐階碰了個頭:“是。”

嘉靖又看見了他擺在身邊地上的兩道奏疏:“還有什麼不忍的東西要呈給朕看嗎?”

徐階抬起了頭:“皇上聖明,有兩道加急的奏本,今天送來的,正要呈奏聖上。”

嘉靖陰陰地盯著他:“與海瑞有關吧?”

“一本有關,一本無關。”徐階知道這時任何企圖支吾都會更激起皇上的猜測和疑忌,答話時幹脆十分明確。

嘉靖:“按你心裏想好的,先說那份與海瑞無關的吧。”

“是。”毋庸分辯,也不能分辯,徐階捧起了放在一邊地上的奏本,果然上麵那本便是與海瑞無關的那道譚綸報上來的奏本,翻開了封麵。

嘉靖冷笑了一聲:“說綱目就是。”

徐階:“是。這道奏本是應天巡撫譚綸於七月初七從南京遞來的,由內宮尚衣監和應天布政使司督辦的淞江棉業作坊第一批棉布織出來了,棉商、棉農公忠體國,第一次便上繳國庫上等棉布五萬匹,中平棉布五萬匹,都已裝了船,正在運往京師的路上。”

再矜持,嘉靖的臉上立時也浮出了欣慰,一直昏昏的眼睛也掠過了一道光。可那欣慰、那喜光也就一瞬間,很快又消失了:“七月初七的奏本這麼快就到了京師,上繳一些棉布也值得六百裏加急?”

徐階:“啟奏皇上,遼東那邊和蒙古俺答停戰和議的日期隻剩下不到兩個月了,有了這十萬匹棉布,蒙古俺答便會很快撤兵,他們答應上貢天朝的兩千匹馬也會及時交割。這次和議談成,不隻是今年,往後幾年北邊的軍費都有大幅的裁減。每年國庫都可省出一百多萬軍費充做他用。軍國大事,為解聖憂,這樣的消息理應盡快奏呈皇上。”

嘉靖:“你們要真這樣想,朕也隻好相信。該說與海瑞有關的那道奏疏了,說吧。”

徐階慢慢拿起了底下那道奏本摞到了上邊,翻開了封麵:“據廣東巡撫奏報,海瑞的母親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準備渡海回海南瓊山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突然提前臨產,是難產。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的規製不能給她派大夫,海妻在驛站三天,胎兒生不下來,母子都未能保住。”

嘉靖動了一下容,靜默在那裏。

黃錦這時正在神壇前打掃,聽到這個消息,慢慢拈起了三支線香在火燭上點燃了,拜了一拜,插進了香爐。

嘉靖看在眼裏,慢慢轉望向徐階:“廣東為什麼要上這道奏本?”

徐階:“海瑞大不敬於君父,凡有關他的情狀,地方官照例要急奏朝廷。”

嘉靖又默然了。這兩道奏本,第一道是報喜,第二道是傷情。這樣報上來顯然是商量好了,在這個時候用這種手段來使他改變主意,要他赦免了海瑞的死罪。徐階,內閣和南直隸、廣東竟如此上下默契,人心向背昭然若見。嘉靖感到了從來沒有過的孤立,這使他難受,也使他萬難接受。

心裏翻騰了好一陣子,嘉靖突然望向了陳洪:“你怎麼看?”

陳洪:“回主子,據奴才所知,海瑞是三代單傳。五十得子妻兒俱亡,皆因他無父無君,棄國棄家,這是上天對他的報應。”

嘉靖這才慢慢又望向了徐階:“徐階,你起來吧。”

“是。”徐階站起來。

嘉靖對陳洪吩咐道:“賜座。”

“是。”陳洪搬過那隻繡墩在嘉靖的床頭放下了,徐階挨著坐了下去。

嘉靖:“黃錦。”

“奴才在。”黃錦跛著腳轉過了身。

嘉靖:“將海瑞的名單呈上來。”

黃錦跛著腳走到禦案邊將海瑞那張勾決名單放到了托盤上,捧起托盤,又拿起了朱筆,走到了床前,將托盤呈給嘉靖,又將朱筆擎了過去。

托盤就擺在嘉靖的被子上,他拿著筆望著那張勾決海瑞的名單。

三個人,徐階、陳洪和黃錦都不再回避,一齊望著嘉靖手裏那支筆。

嘉靖望向了陳洪:“現在什麼時辰了?”

陳洪:“回主子,現在午時正了,離處決人犯還有三刻。”

嘉靖:“你剛才說海瑞的妻子死在雷州是上天的報應。既然上天都給了他報應,朕也就聽天命吧。”說完,突然朱筆一揮,竟在名單上重重地一勾!

一道鮮紅的勾朱,海瑞被勾決了!

徐階的臉白了。

陳洪的眼睛一亮。

反而隻有黃錦這時依然是那副毫無表情的神態,接過了嘉靖手裏的朱筆,又捧起了托盤。

陳洪便去接那托盤。

“這個差使交黃錦去辦。”嘉靖喝住了陳洪,“黃錦,還有三刻時辰,你走著去能不能趕到詔獄?”

黃錦:“主子剛才說了,趕得到趕不到一切都是天命。”

“主子……”陳洪接言了。

“閉上你的嘴!”嘉靖又喝住了他,“黃錦,你這就去,不要用轎馬,平時怎麼走這次就怎麼走。”

黃錦:“奴才遵旨。”答著他捧著托盤、拿著朱筆先走到禦案前,擱好了筆,放下了托盤,才拿起了托盤裏那張勾決海瑞的名單,吹了吹,吹幹上麵的朱跡,又慢慢卷成一筒,捧在手裏,跛著腳一顛一顛地向精舍門口走去。

徐階終於明白了嘉靖接受了自己一幹人的深意。這個境界已經修煉到“浪打空城寂寞回”的人此時眼眶也立時濕了,低下了頭。

嘉靖這時目光望向了精舍門外,望向了門外開著的南窗。深深的是那雙眼,更深的是那一片望不到底的天空。是帝心難測,還是天心難測?

帝心天心,這時都在黃錦那條被打瘸了的腿上。當值的,不當值的,遠遠近近不知有多少雙眼睛這時都在望著手捧勾朱跛著腿走向禁門的黃錦。

到西苑禁門了。盡管黃錦這時已不在司禮監,宮內二十四衙門也沒有當著任何職位,把門的禁軍和當值的太監看見他一跛一跛地走來,還是一齊向他行禮。

照例應有四個太監護旨,早已在禁門口候著,見黃錦踏上出禁門的石階,便有兩個趨了過來攙他。

“有旨意。”黃錦停住了步,“我一個人去。”說完也不要他們攙扶,自己一步一瘸登上那石階。到門檻了,黃錦又用一隻手搬起自己那條瘸腿跨了過去,走出了禁門。

四個太監還是跟著他走出了禁門,立刻便有一頂轎子抬了過來。黃錦又停住了:“有旨意,不用轎馬,我一個人走著去。你們去一個人乘馬先告訴鎮撫司,等我的朱批到了再行刑。”

一個太監立刻奔向一匹馬翻身騎了上去,先行馳去。

黃錦捧著朱批,一個人跛著腳不緊不慢地走去。

站在禁門的禁軍和太監們望著黃錦的背影,一個個都露出了肅穆之色。

處決人犯選在立秋,定在午時三刻,皆與天象有關:秋風已起肅殺,日光依然蒸爍,極陽轉陰之際,人命歸於天譴,合於當死之義。因此日期時辰分毫都不能差錯。當時海瑞在淳安就是利用了錯過午時三刻時辰的手段救了齊大柱,平反了他們的冤案。至於京師的刑場,一是刑部公開處決人犯的西市牌樓,一是詔獄秘密處決人犯的大院,更是嚴格按照這個規製,在行刑的地方都擺著日晷,按欽天監算準的方位,將日晷照秋日太陽升起降落的軌道擺準了位置,等到日光將刻著時辰的石盤正中那根指針的陰影遮住了午時三刻的刻紋上,便即行刑。

詔獄大院的日晷就擺在遠離那棵梧桐樹的磚地上,從日起到日落,日光都能照著日晷上的指針。這時指針已經遮住了午時一刻的刻紋。

齊大柱還是跪在梧桐樹下的香案前,朱七和其他行刑的錦衣衛則都遠遠地站在不擋太陽的日晷一邊,所有的目光都望著日晷,焦急、緊張,又都透著僥幸和希望。

“過了午時一刻了!”一個行刑的錦衣衛站在朱七身後輕聲呼道。

朱七的眼依然緊緊地盯著日晷,沒有接言。

“是不是皇上赦了海瑞?”另一個行刑的錦衣衛緊接著低聲說道。

朱七舉了一下那隻蒲扇大的手掌,示意他們閉嘴。

一直跪著的齊大柱也慢慢抬起了頭,回頭望向日晷這邊,眼中也閃出了希望。

都靜默著,這時梧桐樹上部的密葉中秋蟬偏突然鳴了起來,特別響亮,特別刺耳。

朱七的耳朵動了一下,臉色微微一變,目光望向了大門。

其他人跟著也聽到了,是從院牆外急速馳來的馬蹄聲,所有的目光又都緊張地望向了大門。

馬蹄聲在大門外停住了,緊接著那個奉命提前來傳旨的太監滿頭大汗高昂著頭大步走了進來。

朱七、齊大柱和所有行刑錦衣衛的目光都開始露出了絕望,望向那個大步走來的太監。

“有旨意。”那太監走到朱七等人麵前,這一聲拉得好長。

朱七帶頭跪了下去。

那太監偏不立刻傳旨,過了好一陣子才拿捏著聲調:“海瑞已經勾決,午時三刻行刑。”

朱七跪在那裏不動了,其他的人都跪在那裏愣住了。

仍然跪在香案前的齊大柱將一隻手慢慢伸進了衣襟裏,他的手握住了一把短劍的劍柄。

“領旨。”朱七跪在那裏沉重地吐出了這兩個字,兩隻手掌並著向那太監伸了上去。

那太監:“有旨意,我這裏沒有旨意。”

這是什麼意思?

朱七慢慢抬起了頭,望向那太監。

所有跪著的人都抬起了頭望向那太監。

那太監又拿捏著聲調:“有旨意,勾決海瑞的旨意由黃公公送達。”

太監們久居大內,都有一個共同的德性,沒有故事都能編出故事來聳人聽聞,今天這出“皇上不殺忠良”的故事偏讓這個太監扮上了“刀下留人”的先行官。一路上那匹馬被他抽得尾巴都直了,到了這裏猶自想著這出戲這一輩子且有的說了,因此進來傳旨時一直都在角色之中,一會兒說海瑞被勾決了,一會兒又說沒有帶來勾朱,為的也就是將來說起的時候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可朱七他們不明白,都被他繞得愣跪在那裏,一時腦子轉不過彎來。

那太監戲演到這會兒,見七爺他們還跪在麵前,人人驚愕,才猛地想起七爺們可是得罪不得的,終於從角色中出來了,向朱七示了個眼色:“七爺,黃公公是午時正領的旨,皇上特意說了叫他走著將勾朱送來。他老人家那條腿你們也知道,估摸著一時半刻且到不了呢,大家夥都起來等著吧。”

朱七似乎明白了,卻仍然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說黃公公午時正領的旨一個人走著來的?”

那太監:“是。我來的時候他老人家剛出的禁門。”

朱七:“黃公公那條腿……真的沒有騎馬也沒有坐轎?”

那太監既要示好又要拿堂:“我說七爺您今兒怎麼了?都說了,黃公公是走路來的,當然沒有騎馬也沒有坐轎。且等呢,快請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