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杜聿明重回徐州(3 / 3)

蔣介石為什麼已經決定了任命宋希濂而突然又改為杜聿明呢?在具體的資料中未見到相關記載,但是很可能和以下兩個原因有關:一是東北戰場已成定局,杜聿明無力回天,在東北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了,他過去已經在徐州搞了幾個月,情況熟悉,當然以回徐州指揮為好;二是蔣介石對武漢的白崇禧不放心,宋希濂作為白崇禧的副總司令,繼續放在武漢“剿總”,可以起到幾重作用,當然還是留在那邊為好。

11月3日,蔣介石派許朗軒到葫蘆島征求杜聿明對徐州戰役的意見時,就給杜聿明帶了一封親筆信去,信中說“如果吾弟同意這一方案,希即到蚌埠指揮”。杜聿明對於蔣介石的命令是無法推辭的,一則東北已經完全失敗,他隻能離開;二則他是突然被蔣介石從徐州拉到東北的,離開快20天了,國防部還沒有宣布撤銷他的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的職務;三則他是蔣介石最信任的學生之一,他隻能服從。不過,這時的杜聿明心中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明白這時的徐州會戰準備較之葫蘆島的撤退要重要得多,但是,按蔣介石的方案執行的話,徐州的部隊應當立即撤退,他如果現在立即前往徐州指揮,就隻能是指揮撤退,一上任就去當撤退司令,今後很有可能代蔣介石背上“放棄徐州”的罪名,受到國民黨輿論的指責。所以,他一方麵表示願意服從命令,一方麵又說葫蘆島事務離不開,要待葫蘆島撤退完畢才能去徐州。實際上他是想待徐州附近的國民黨軍隊撤退到淮河一線之後,他直接去蚌埠,在蚌埠接手指揮。這樣,今後的戰局無論是勝是敗,他都不會負放棄徐州之責。

不管怎麼樣,淮海決戰中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的實際統帥杜聿明還是決定要上場了。不過,他是一個遲到的統帥,他本來應當在這一幕有聲有色的大戲開幕以前就走上舞台,扮演他應當扮演的角色,可是他有意遲到。11月8日,杜聿明將葫蘆島的國民黨東北戰場的殘兵敗將撤退完畢,回到北平。9日中午,傅作義請他吃飯,杜聿明才在席間搞清楚徐州方麵的具體情況:徐州的軍隊並未撤向蚌埠,大戰已經在3天前打響,黃百韜兵團已經被圍,何基灃、張克俠已經“叛變”。這就是說,蔣介石的《徐蚌會戰計劃》根本就未執行,如此重大的決策竟成兒戲,徐州戰場已經成了沒有布局安排的一盤亂棋。杜聿明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

這時我的恐懼心理一直上湧,覺得徐州戰場好像是一個“刑場”,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即是被俘,思想上縈繞著去不去徐州的問題:去,因大勢已去,處處被動挨打,毫無辦法;想稱病到醫院治病,既怕對蔣介石失信(11月3日複信蔣介石,同意到蚌埠去指揮),又怕已準備好即將起飛,忽然不去,別人也會笑我膽怯避戰。同時又料定:東北解放軍馬上入關,共產黨將在一年內統一中國,我的事業生命也將隨著蔣介石的完蛋而完蛋。於是決心還是“從一而終”,願意犧牲自己為蔣介石“效忠到底”,先到南京再說。

當杜聿明到了南京時,看到和聽到的都是不祥之兆:看到的是大街小巷處處在搶米搶麵,從顧祝同口中和從劉峙的電話中聽到的是徐州竟無任何全麵的軍事部署,“未戰而先潰亂喪師”。於是在十分矛盾中采取了一個隻有他自己明白的措施,他向何應欽要一輛最好的新吉普車。何應欽怕他不上前線,立即應允,把自己的包車給了他。杜聿明表麵上是說為了方便在戰場上指揮,其實他的打算是“想在逃跑時用,免得拋錨被俘”。

1948年11月11日淩晨,杜聿明乘飛機到了徐州。用他自己的原話,是“以赴刑場之心上戰場”。

§§第二章 碾 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