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杜聿明重回徐州(2 / 3)

桂係所以要如此動作,是因為:第一,桂係認為蔣介石如此慷慨地讓白崇禧來指揮中原地區的徐州和武漢兩個“剿總”屬下的130萬軍隊的決定是過去從未有過的,肯定是一個圈套。中原戰役,很明顯是決定國民黨命運的一場決戰,受到國民黨中所有人的重視,如果打勝了,功勞歸於總統蔣介石指揮有方,如果打敗了,罪過歸於總司令白崇禧指揮無方。更何況按蔣介石多年來越級指揮的老做派,白崇禧能不能指揮得動那樣多的天子門生,沒有把握。第二,美國政府已經有了拋棄蔣介石而轉為支持桂係領袖李宗仁的打算。白崇禧這樣做,就是為了要拆蔣介石的台,為進而逼蔣下台做準備。白崇禧來這一手,不僅再一次延誤了國民黨內部準備徐州戰局的進程,也大大影響了劉峙的情緒。劉峙的徐州“剿總”雖然由於白崇禧的不到蚌埠而得以保持不變,但劉峙無論是對白崇禧還是對蔣介石的做法都大為不滿,發牢騷說:“白健生是寡婦改嫁(按:白崇禧字健生,改嫁一說指白崇禧過去反蔣而後來與蔣合作並同意到蔣氏政權任職),對老頭子可以抗衡論理,不聽調動;我好像是童養媳長大,骨頭多大,當婆婆的都摸得清,服從是無條件的。”第二,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已經察覺,蔣介石又改變了對徐州會戰的主意,不再要“確保徐州”了。所以如此,一個原因是他認為南京國防部會議上主張退守淮河以南的這一派意見有道理,徐州易攻難守,怕守不住;另一個原因,是蔣介石派到徐州的戰地視察官、蔣介石很信任的李以劻透露出來的,就是蔣介石內心深處的迷信觀念在起作用。蔣介石認為,當年西楚霸王項羽與劉邦決戰,結果兵敗彭城,落花流水,得個四麵楚歌、別姬自刎的下場。項羽自刎的垓下,就是在徐州附近的沱河集。徐州這個地方不是進行決戰的吉利之地,他想避忌。蔣介石的這種想法未在公開場合講過,但不時會說出一句“徐州不是決戰之地”,其中的深意就是指此。

這樣一來,何應欽、顧祝同等人準備的《徐州防守計劃》全部泡湯,國民黨軍隊對徐州地區的作戰計劃隻得重來。

根據杜聿明後來的回憶,蔣介石是在東北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沒之時,慌忙之間命令國防部按他的以“放棄徐州、退守淮河”為指導思想而擬定《徐蚌會戰計劃》的。11月3日,杜聿明還在葫蘆島負責東北的殘兵敗將的撤退與收容,蔣介石曾命令國防部第三廳(主管作戰)副廳長許朗軒持上述計劃乘專機去征求杜聿明的意見。杜聿明記得很清楚,蔣介石的主張就是“將徐州剿總所屬各兵團及綏靖區各部隊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東西地區占領陣地,以攻勢防禦擊退對方之攻擊,相機轉為攻勢,予以殲滅”。杜聿明當時給蔣介石回了一封信,表示同意將主力集結於蚌埠決戰的計劃。他提醒說:“請劉總司令指揮,迅速按計劃實施,否則有被共軍牽製而無法撤退的可能。”

由於蔣介石在退與不退這兩種選擇之中有所搖擺,嚴格說來是處於兩難之境,蔣介石與其主要助手何應欽、顧祝同等人之間一直未能就徐州戰場的作戰方針取得一致意見(何應欽是主張不退堅守的,顧祝同是主張退過淮河的),所以徐州戰場上國民黨軍隊的行動一直沒有一個確定的方案,是守是退,從統帥部到各級將領都眾說紛紜。“福將”劉峙更是沒有主見,認為兩種方案都可又都不可,不敢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動。這種情形,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遼沈戰場上的覆轍:在爭論中浪費了十分寶貴的備戰時間。

這時,對徐州戰場來說,還有一個既重要又具體的大問題,就是由誰迅速來徐州幫劉峙指揮部隊,由誰來當這個徐州“剿總”的副總司令。

當杜聿明在10月15日被蔣介石突然從徐州戰場上抽到東北去之後,劉峙立即就向何應欽發難,要他派一個得力又合適的人選來。蔣介石和何應欽按原來的準備,於10月24日給宋希濂發出“限一小時到達”的急電,要宋趕赴徐州,擔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接著劉峙也馬上來電,表示歡迎。宋希濂對這一任命十分為難。劉峙下麵的四個兵團司令他都非常熟悉,李彌曾是他的舊部,黃百韜性格較好,他估計還能夠指揮;孫元良虛偽狡猾,邱清泉驕橫跋扈,不說指揮,連共事都很難。徐州一戰關係國民黨政權的命運,幹係太大,打敗了責任太重。在反複考慮之後,他決定違命,不去徐州,於是26日以對徐州情況不明而在鄂西正在積極實現其軍事部署為借口,回絕了任命。誰知第二天蔣介石又來了一封急電:“吾弟到鄂西後種種規劃,頗為妥善,深洽餘意。惟今後戰爭重點在徐蚌,徐蚌為首都門戶,黨國安危所係,希吾弟毅然負此艱任,迅即赴徐與劉總司令及各將領妥善部署,勿再延遲為要!”宋希濂不敢再推,隻好立即交代工作,安排必須帶走的各種人員和物資,在10月31日到達沙市,準備乘船東下。可是就在這天晚上,他又得到蔣介石的電報,蔣介石又變了,說是“已決定派杜聿明前往徐州方麵負責,吾弟可留原職,希按原擬計劃實施為盼”。這真是把宋希濂弄得哭笑不得。蔣介石這種對幾十萬軍隊的統帥任命已經到了朝令夕改的地步,表明了國民黨最高統治集團的六神不定和矛盾重重,已經為即將發生的大戰結局作了預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