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北軍智囊張克俠(1 / 2)

張克俠(1900—1984年),原名張樹棠,河北省獻縣人。16歲時就投筆從戎,考入北京清河陸軍軍官預備學校。1923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之後,與何基灃、董振堂等一批熱血青年加入了以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而聞名的馮玉祥部隊。作為馮玉祥的連襟(他的夫人李德璞是馮玉祥夫人李德全的妹妹)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優秀學生,他完全可以在馮部得到重用,可是為了追求革命真理,第二年他南下廣州,到孫中山先生部下工作,擔任陸軍講武學校(為孫中山所辦的先於黃埔軍校的軍官學校)的教育副官和隊長。為了不暴露自己在北方軍隊中的身份,他遂改名為張克俠。他和也在學校學習的左權(黃埔軍校成立之後,陸軍講武學校的學員並入黃埔軍校,就是第一期學生的第六隊。左權以後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高級將領,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光榮犧牲在太行山上,是我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職務的指揮員)成了好朋友。在廣州期間,他和我黨負責人周恩來、惲代英、林伯渠、葉劍英等都有交往。1925年以後,張克俠先後參加了東征和北伐。1927年,他到蘇聯進入中山大學學習。在中山大學時,張克俠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由於當時馮玉祥在鄭州參加了蔣介石的“分共”行動,而他是馮的連襟,因而被我黨組織所拒。第二年,張克俠回到國內,盡心做馮玉祥的工作。1929年,在國內革命形勢處於低潮的時候,張克俠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個未經中央批準不得暴露其黨員身份的特別黨員(直到全國解放之時,這種身份連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不和任何地方黨組織發生聯係,而是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之下工作。張克俠曾經要求到蘇區去,但最後還是根據黨的決定,重返西北軍,擔任了西北軍主力張自忠的師參謀長,開始了作為一名特別黨員在西北軍中長期的地下工作。在當時的西北軍中,他被稱為“秀才”和“智囊”。

1932—1935年,張克俠在設於北平的陸軍大學學習。這期間,蔣介石曾於1933年暑期將陸軍大學全體學生集中到廬山參加“剿匪軍官訓練團”,可是張克俠卻借故而拒絕參加,並利用這段時間去了張家口的抗日同盟軍,還擔任了抗日同盟軍的高級參謀和幹部學校校長。從陸軍大學畢業之後,他回西北軍任第二十九軍副參謀長兼三十八師參謀長,積極進行與日寇作戰的各種準備。

1937年夏天,經中國共產黨北方局研究決定,為了對抗國民黨對日妥協投降的撤退方針,由張克俠出麵,提出了對付日軍必須“以攻為守”的全麵備戰方案。這個方案不僅得到了抗日軍民的支持,也得到了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的同意。這一方案,在某些方麵已經開始實施,如在南苑舉辦軍事教導團,在西苑舉辦青年軍事集訓(這兩處都吸收了不少共產黨員參加),成立對付日軍的情報處(處長靖任秋也是中共黨員)等。隻是由於“七七”事變很快爆發,這一方案才未能得到進一步實施。就在“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張克俠及時通知了一大批我黨同誌和抗日誌士,使其離開北平,保護了劉清揚、楊秀峰、張友漁等一百多名抗日骨幹免遭日寇的毒手。

在著名的盧溝橋事變戰鬥中,張克俠作為軍長宋哲元的副參謀長,為打響全民抗戰的第一槍做出了重要貢獻。不久,馮玉祥將軍再次出山,擔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率軍在津浦線上黃河以北地區與日軍作戰,張克俠又出任第六戰區高參和副參謀長。第六戰區撤銷後,他隨馮玉祥來到武漢,由於馮有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身份,所以張克俠在這段時期與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我黨領導人多有來往,黨中央決定以後由葉劍英直接領導他的工作。根據黨的指示,張克俠在1938年離開武漢,奔赴前線,再次與張自忠合作,出任五十九軍參謀長。在臨沂一戰,殲滅日寇王牌軍板垣師團所部7000餘人,成為著名的台兒莊大捷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人稱之為“台兒莊大捷”的“序戰”,名震中外。大捷之後,又以不足5000人的疲憊之師擔負了掩護數十萬大軍撤退的重任。1938年10月,張自忠升任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克俠升任三十三集團軍中將參謀長,參加指揮了豫鄂會戰和武漢保衛戰。張自忠於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作戰中英勇犧牲之後,馮治安接任總司令,張克俠則升任副總司令。對於張克俠這樣一位國民黨軍隊中的高級將領,當時曾在部隊中訪問過他的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是這樣描繪的:“外表清秀、高雅,才華橫溢,判斷準確。他給人的感覺是聰敏過人,沒有幻想,以堅毅的目光注視著未來。”當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後,駐在湖北的三十三集團軍戰事較少,張克俠就在軍隊駐地開辦幹部訓練班,建立自忠中學,聘請曹荻秋等共產黨員前來任教(曹荻秋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曾任上海市長,當時是我黨豫鄂邊省委宣傳部長,自忠中學先後聘用的教師中,共產黨員占四分之一),為革命培養人才,被譽為“我黨在友軍中辦的抗日軍政大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