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嶄露頭角(2 / 2)

如今,他的傳世之名叫“瞿秋白”。這名字很容易使人誤以為他生於秋天,聯想到“月落烏啼霜滿天”。其實他出生於新年之初——1899年1月29日。常人頭頂隻有一個發旋,他卻有兩個,正因為這與眾不同之處剛生下便得了個奶名“阿雙”。父親瞿世瑋喜歡咬文嚼字,給他取名“瞿艘”,以紀念他頭上那兩個發旋。“艘”是冷僻的漢字,小船之意,與“舸”相對應,“舸”即大船,所謂“百舸爭流”。

他長大了,嫌“艘”字過分冷僻,自己改名“瞿爽”、“瞿霜”,依然是“雙”字音。不過“爽”、“霜”都與秋天緊相連,所謂“秋高氣爽”,所謂“萬類霜天競自由”。他由此衍義,取了筆名“秋白”,亦“霜”的含義。倘若不是這麼細細考證,人們很難知道“秋白”競出典於他頭發的雙旋!

瞿秋白聰穎機敏,又擅長文筆。二十一歲至二十四歲在蘇俄采訪,寫下大量報道,寫出《赤都心史》等著作,在中國產生廣泛影響。1923年初他回國之後,很快成了中共一支筆,成為中共中央三家機關刊物《新青年》、《向導》和《前鋒》主要撰稿人。1923年他出席中共“三大”,便主持起草了黨綱。1924年出席國民黨“一大”,又參與大會宣言的起草。

瞿秋白在中共擔任的職務,逐年上升:剛回國時,擔任由中共主辦的上海大學教務長兼社會學係主任。1925年,在中共“四大”當選中央委員。在中共“五大”,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

瞿秋白被選中接替陳獨秀,可能基於這兩點原因:

第一,他堅決執行共產國際路線。當時,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支部,受共產國際領導。因此,能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在當時首先要得到共產國際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他寫過反對“彭述之主義”的小冊子,明確表達了反對陳獨秀的立場。共產國際否定了陳獨秀,起用作為陳獨秀的反對派的他,就不奇怪了。

就在7月21日鮑羅廷和瞿秋白回到武漢的第三日7月23日,共產國際派出的新的代表秘密抵達武漢。當天夜裏,新任代表便和瞿秋白為首的中共新政治局常委們通宵長談……緊接著,7月27日,原先的共產國際三位代表奉調回去。

鮑羅廷回去後的命運是很不幸的。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中的失敗的責任,歸結到他頭上。斯大林拒見他。他被安排在莫斯科外文出版社工作。1949年鮑羅廷被捕,據說是有“特務”嫌疑。1951年5月29日,六十七歲的他,慘死於流放地西伯利亞伊爾庫菠克。直至斯大林死後,1956年蘇共才為他恢複了名譽。

羅易回去後,由於參加反對派活動,於1929年被印度共產黨和第三國際開除。他從蘇聯返回祖國印度。1954年1月25日病逝。

三人之中唯有維經斯基還算不錯,未遭厄運,先後從事農業、工會、教育工作,做了教授,1953年病逝於莫斯科。

共產國際新代表帶來莫斯科新的指令。他與瞿秋白等中共新政治局常委決定召開緊急會議,在中共貫徹新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