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投票選舉,產生的新的政治局委員名單,跟瞿秋白預擬的人選頗多差別。
根據會泌記錄,最後的名單連同得票數如下:
正式委員——蘇兆征(二十票)、向忠發(二十票)、瞿秋白(十九票)、羅亦農(十八票),顧順章(十七票)、王荷波(十七票)淳維漢(十七票)、彭湃(十六票)、任弼時(十四票);
候補委員——鄧中夏(十三票)、周恩來(十二票)、毛澤東(十二票),彭公達(十一票)、張太雷(十一票)、張國燾(九票)、李立三(七票)。
票數頗為耐人尋味。由於共產國際全權代表強調了工人成分,蘇兆征、向忠發一下子得了全票(鄧小平作為中央秘書沒有參加投票,所以實際參加選舉的是二十人),超過了瞿秋白。
7月12日產生的五常委中的四位——周恩來、張太雷、張國燾、李屯三,票數居末,全成了候補委員!
毛澤東得票數與周恩來相同,並列第十一位。
按得票數,中央的新領袖當是蘇兆征或向忠發。
對此,羅明納茲作了如下說明:
至於指導(即領導——引者注)成分問題,大家的要求是選出工人來做領導。但有一困難,此會無權改選中央(指總書記——引者注)。還有一層,選出此等人還須得從事調查一下是否他能執行此新政策。
這樣,在8月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確定了三常委為中共新領袖。這三常委是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征。名義上三人都是常委,實際上以瞿秋白為首。
從5月9日中共“五大”閉幕式到8月9日,正好三個月。從三個月來常委名單的三變,足見中共領導核心的大變動:
5月9日,三常委,即陳獨香、李維漢、張國燾;
7月12日,五常委即張國燾、周恩來、李立三、李維漢、張太雷(7月21日增加瞿秋白);
8月9日,三常委即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征。
在三變中唯一不變的是李維漢,一直擔任常委。
八七會議結束了陳獨秀右傾路線,並載入了史冊,正如毛澤東後來所言:“1927年8月7日黨中央的緊急會議反對了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使黨大進了一步。”
如今,召開八七會議的那幢房子設立為紀念館,坐落在漢口鄱陽街一三九號(即原俄租界三教街四十一號)。那是根據李維漢、鄧小平、陸定一認定後確證的。不過,1983年鄭超麟應邀去武漢,卻認定鄱陽街的一二三號是原會址。那座房子跟一三九號模樣很像。鄭超麟的記憶力向來是很不錯的。隻是他的意見未被接受。
在八七會議的記錄中,任弼時曾說過一句話:“老頭子可去莫。”
“老頭子”陳獨秀後來沒有“去莫”。他和彭述之、鄭超麟等組織了黨內反對派,於1931年5月任中國托派組織的總書記。此後他被中國共產黨開除了黨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