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寧都會議以後方首腦的大勝降下了帷幕。
就這樣,井岡山根據地的創始人、一手撫育紅軍壯大、成功地指揮了三次反“圍剿”的毛澤東,痛苦地被剝奪了軍權,默默地回到曾棟材家的黃泥草屋。
周恩來趕往草屋,看望毛澤東,安慰毛澤東。毛澤東對周恩來表示:“軍事工作我還願意做,前方何時電召便何時來。”
就這樣,10月10日,周恩來在一份電報中寫道:“澤東同誌因病請假回後方。”
根據中共蘇區中央局的指示,10月12日,中革軍委正式發布通令,公開了毛澤東離開紅一方麵軍總政委工作崗位的消息,隻是采用了婉轉的“外交辭令”,寫成“蘇維埃工作的需要”,寫成“暫回”後方: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通令:
當此革命猛烈向前發展的時候,蘇維埃政權的鞏固與發展,是十二萬分重要的。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兼總政治委員毛澤東同誌,為了蘇維埃工作的需要,暫回中央政府主持一切工作。所遺總政治委員一職,由周恩來同誌代理。特此通令各軍,希轉飭所屬知照。
主席朱德
副主席王稼祥
彭德懷
經過“粉飾”的通令,看上去,毛澤東屬“正常工作調動”。
10月14日,紅一方麵軍發布的戰役計劃上,最後的署名是:“總司令朱德,總政委毛澤東,代總政委周恩來。”
周恩來在計劃上注了一句:“如有便,請送毛主席一閱。”
10月26日,中共臨時中央來電,正式撤銷毛澤東的紅一方麵軍總政委職務,任命周恩來兼任這一職務。
這樣,前方的電報由“周、毛、朱、王”,變為“周、朱、王”。
至此,圍繞毛澤東的一場格鬥,該算是結束了。然而,那“餘波”仍在前、後方首腦之間激蕩。
11月12日,後方中共蘇區中央局成員致電上海中共臨時中央,認為:“這次會議是開展了中央局內部從未有過的兩條戰線的鬥爭,打破過去的遷就和平狀態。”他們批評的矛頭,指向了周恩來:“周恩來同誌會前與前方其他同誌意見沒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在報告中更未提到積極進攻,以準備為中心的精神來解釋中央指示。”“不給毛澤東錯誤以明確的批評,反而有些問題為他解釋掩護,這不能說隻是態度溫和的問題……我們認為恩來同誌在鬥爭中不堅決,這是他個人最大的弱點,他應該深刻了解此弱點加以克服。”
周恩來呢,他也致電上海中共臨時中央,申述自己的意見:“承認我在會議中對澤東同誌的批評是采取了溫和態度,對他的組織觀念錯誤批評得不足。另外卻指正了後方同誌對他的過分批評。”
周恩來反駁了後方中央局關於他“調和”的批評,他指出:“認為未將這次鬥爭局麵展開是調和,是模糊了鬥爭戰線,我不能同意。”
周恩來還寫道:“後方同誌主張召回澤東,事前並未商量好,致會議中提出後,解決頗為困難。”
這表明,調毛澤東回後方,是後方首腦們在會上提出,事先並未征求過周恩來的意見!中共臨時中央在上海研究了雙方發來的電報,意識到如果聽任後方中共蘇區中央局這樣批評周恩來,勢必會使中央蘇區領導層造成大分裂,於是複電明確支持周恩來,表示指責周恩來是“調和派”是不正確的,強調前後方領導加強團結是目前最重要的。
這麼一來,後方中央局那咄咄逼人的氣焰,才算收斂了。
周恩來在給中共臨時中央的電報中,還為毛澤東重回前方,留好餘地。周恩來寫道:去探望毛澤東時,“在情緒上還沒有看出他有什麼不積極的表示”,說他“答應前方何時電召便何時來”。周恩來還為毛澤東解釋,“因為治病在他確是十分需要的”。
周恩來深知毛澤東是難得的“帥才”。他為毛澤東留好伏筆,以便在適當時機,以毛澤東“病愈”為理由恢複他的軍職……
周恩來在毛澤東危難之際周詳地維護了毛澤東,這為毛周後來四十多年的親密合作奠定了基礎——雖說在表麵上看來,是周恩來取代了毛澤東出任紅一方麵軍總政委,以至被一些不知真情的人說成是“周恩來奪了毛澤東的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