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渡天險烏江(2 / 2)

元旦淩晨4點,十八名紅軍戰士在江邊喝下燒酒,躍入江中。這時,“侯家軍”尚在睡夢之中。紅軍戰士如水中蛟龍,隻用了十多分鍾,便泅過涼入骨髓的烏江,攀上對岸的峭壁。

泅渡成功之後,“蜈蚣筏”開始強渡。“侯家軍”發覺了,江麵上響起噠噠的機槍聲。

這時,泅渡過江的十八名戰士發起了攻勢。紅軍的迫擊炮又隔江而轟。“蜈蚣筏”載著一連戰士,順利過了江。

“雙槍兵”實在不經打,才一個多小時,便留下幾十具屍體,潰逃了!

紅軍利用“蜈蚣筏”渡江,渡過了一團人,在對岸站穩了腳跟。

劉伯承急調工兵營來到江邊,下達了架浮橋的命令。因為沒有浮橋,大軍難以迅速過江。

“架橋的全部器材隻有黃竹、門板、木材、繩索。我們用三層疊起的竹排做橋腳,每對橋腳中間鋪上兩根枕木。枕木上連接三四個橋桁,橋桁上鋪門板,門板上又係橫木,組成一節一節的門橋。”

就用這樣的土辦法,花費三十六個小時,浩浩烏江上便架起一座嶄新的浮橋。天險烏江,被踩在紅軍腳下。

蔣介石接到王家烈的電報,知道紅軍已經突破烏江,大罵侯之擔“剿共不力”,命他“戴罪立功”!蔣介石也深為自己白白布置了“口袋”,紅軍不來鑽,感到惋惜。不過,蔣介石畢竟詭計多端,他命令薛嶽率中央軍星夜兼程,奔赴貴陽——其理由是為了“保衛貴陽”,實際上想借此一舉奪取貴陽,端掉王家烈的老巢!

這時,“小諸葛”白崇禧也不甘落後,同樣覬覦貴陽,借口“追剿”紅軍,命桂軍入黔,直奔貴陽。

蔣介石急了,發了電報給白崇禧,“製止桂軍前進”!

於是,薛嶽的中央軍,加速了前進步伐,沿貴龍大道直取貴陽。

薛嶽部隊在道旁張貼大字標語:“不問匪竄方向如何,本軍總以入貴陽為目的!”也就是說,不論紅軍朝什麼地方打,中央軍“總以人貴陽為目的”!

王家烈。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眼睜睜看著中央軍開進了貴陽城,做了貴州的“太主席”。

王家烈變得頗為狼狽:

中央軍反客為主,我出城進城均受他們盤查,處境異常難堪……

1935年4月6日,王家烈被迫下台,從此貴州落入蔣介石之手,貴州軍閥統治時代結束了。

§§第七章 遵義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