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三個晚上的會議,仍然在柏公館樓上客廳裏舉行。
據伍修權回憶:
在我印象中比較深的是李富春和聶榮臻同誌。他們對李德那一套很不滿,對“左”傾軍事路線的批判很厲害。彭德懷同誌的發言也很激烈,他們都積極支持毛澤東同誌的正確意見。
作為李德的“老校友”,劉伯承被李德撤過職,他指出:中國的國情和蘇聯不同,把蘇聯軍事院校那一套正規戰、陣地戰的打法搬到中央蘇區來,勢必會慘敗。
劉伯承說:“沒有本錢打什麼‘洋仗’?毛主席是有什麼本錢打什麼仗!”
李卓然作了發言,說部隊對博古、李德那一套打法“怨聲載道”。
陳雲、劉少奇在發言中,明確地表示支持毛澤東。
向來穩健的朱德總司令,當麵譴責了李德:“弄得丟了根據地,犧牲了多少人命!”朱德說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如果繼續這樣的領導,我們就不能再跟著走下去!”
周恩來舉足輕重,在博古、李德受到批判時,他實際上是黨內、軍內最高領導人。他是遵義會議的組織者,正因為這樣,給李卓然、劉少奇的電報是以“恩來”署名發出的。周恩來在通道會議上已經支持毛澤東,黎平會議時更與李德當麵“頂撞”,此時他在發言中說“全力推舉由毛澤東來領導紅軍的今後行動”。
其實,周恩來的支持,才是遵義會議上“關鍵的一票”!
至於林彪、聶榮臻和伍修權回憶說他“一言不發”。但是,李德在《中國紀事》中則回憶說林彪“竭力操著粗暴聲調”批判他。盡管不同人的回憶有著不同的印象,不過,有兩件史實,可以很生動勾畫林彪的形象:1936年春末,李德在紅一軍團視察時,曾與林彪作了一次深談,建議他寫一篇論述“短促突擊”戰術的文章。林彪果真在這年6月17日發表《論短促突擊》一文,讚同李德的戰略戰術。可是,在遵義會議之後,被削去軍權的李德“下放”到林彪的紅一軍團。據李德回憶,“林彪以一種不耐煩的態度接待了我”,“我以後在他的司令部度過了幾星期,在這期間他對我也幾乎毫不過問”。
與會者一個個發言,支持毛澤東,毛澤東贏得了明顯的多數。會議的形勢,如陳雲在手稿中所描述的:
擴大會議中恩來同誌及其他同誌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綱和意見,博古同誌沒有完全徹底的承認自己的錯誤,凱豐同誌不同意毛、張、王的意見,A同誌(即李德——引者注)完全堅決的不同意對於他的批評。
博古和李德,已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境地。除了凱豐那一票表示支持博古和李德之外,二十位出席者中的十六位支持毛澤東。
陳雲的手稿中寫及:
擴大會議指出軍事上領導錯誤的是A、博、周三同誌,而A、博二同誌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這樣,既批評了“三入團”,又把“三人團”中的李德、博古和周恩來區別開來,指出李德、博古“要負主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