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天接替博古成為中共負總責(1 / 2)

會議進入第三個晚上,局麵已經完全明朗化了。於是,著手進行最後的議題,即作出四項決定。

這四項決定,並未見諸張聞天起草的會議的決議。直至陳雲手稿於1985年公開發表,這四項決定才正式公布:

(一)毛澤東同誌選為常委。

(二)指定洛甫同誌起草決議,委托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中去討論。

(三)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

(四)取消“三入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誌是黨內委托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這四項決定,是遵義會議的重要成果。

其中第一條,“毛澤東同誌選為常委”,是指毛澤東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進一步選為政治局常委。常委與非常委的區別在哪裏呢?當時正處於戰爭環境,尤其是長征途中政治局委員們分散在各部隊之中,不能經常開政治局會議,重大的事務由政治局常委決定。進入常委,意即進入中共領導核心。

當時,究竟哪些人是政治局常委?無原始常委名單檔案可查。不過,以陳雲手稿為依據,可以巧妙而準確地“推算”出常委名單來:

一、“毛澤東同誌選為常委”,表明毛澤東是新任常委。

二、“擴大會議畢後中常委即分工,以澤東同誌為恩來同誌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表明周恩來是常委。

三、“決議發出以後常委各同誌——毛、張、陳——均到各軍團幹部會中傳布決議”,表明張聞天、陳雲也是常委。

四、“在由遵義出發到威信的行軍中,常委分工上,決定以洛甫同誌代替博古同誌負總的責任”,表明博古是常委。

根據以上“推算”,常委共五人,即原常委博古、周恩來、張聞天、陳雲,加上新選的毛澤東。

遵義會議的第四條決定,是以組織決定形式的方式最終取消了“三人團”,並宣布剝奪了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不過,遵義會議結束時,博古仍為中共中央負總責,隻是他這負總責已很難開展工作了。

戰事匆急,遵義會議在1月17日晚剛剛結束,柏輝章師已逼近遵義城了。趁著紅軍在遵義休整,蔣介石重新部署了追堵紅軍計劃,紅軍在1月19日撤出了遵義。這時的紅軍,由周恩來、朱德指揮,周恩來“是黨內委托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紅軍撤離遵義城之後,第一個回到柏公館的是柏輝章的表弟餘大勳。他來到二樓客廳,據他回憶:“餐桌仍在原處,四周有木椅、木凳和一張藤睡椅。”這便是遵義會議後殘留的現場場景。

博古在遵義會議之後,下台已成定局。終於,在一個“雞鳴三省”的地方,博古結束了他的中共中央負總責的職位。

周恩來曾十分清楚地說及博古交權的過程:

當時博古再繼續領導是困難的,再領導沒有人服了。本來理所當然歸毛主席領導,沒有問題。洛甫那個時候提出要變換領導,他說博古不行。我記得很清楚,毛主席把我找去,洛甫現在要變換領導。我們當時說,當然是毛主席,聽毛主席的話。毛主席說,不對,應該讓洛甫做一個時期。毛主席硬是讓洛甫做一做看。人總要幫嘛。說服了大家,當時就讓洛甫做了……

周恩來說及博古交權的地點:

我們趕快轉到四川、貴州,雲南交界地方,有個莊子名字很特別,叫“雞鳴三省”,雞一叫三省都聽到。就在那個地方,洛甫才做了書記,抉下了博古。

據考證,那個“一雞長鳴,三省皆聞”的村子,是雲南省威信縣水田賽鄉的一個村子。

博古交權的時間,是1935年2月5日,即遵義會議結束半個多月後。

在博古準備“交權”時,凱豐一再向他說:“不能把中央的權交出去!”

“博古沒有聽他的,還跟凱豐說,應該服從集體的決定,這樣他把象征‘權’的幾副裝有中央重要文件、記錄、印章的挑子交給了張聞天。”

這樣,博古結束了自1931年9月下旬起的三年零四個月的中共領袖地位,由張聞天接替。從此,張聞天成了中共中央負總責。

在“雞鳴三省”的那個村子裏,隻要毛澤東點一下頭,他完全可以出任中共中央負總責。當時,周恩來、張聞天都力推毛澤東接替博古。但是毛澤東畢竟看得深遠,鑒於種種因素,推舉了張聞天:

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中共要更換領導人,需經共產國際批準。毛澤東出自“山溝溝”,從未去過蘇聯,因此共產國際缺乏對他的直接了解。張聞天是“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之一,原是王明、博古的密友,共產國際信得過。

張聞天又具有很好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自從他從“左”傾營壘中殺出來之後,便跟毛澤東緊密合作。在遵義會議上,張聞天站出來作“反報告”,立了頭功。再則,如毛澤東曾說過的那樣,“洛甫這個同誌是不爭權的”。

容易與毛澤東共事,電能團結別的同誌一起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