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一致,爭取勝利(3 / 3)

最出人意料的是,經毛澤東提議,李立三在中共“七大”被選為中央委員。

李立三幾乎成了被遺忘的人物,隻是在曆數黨內的機會主義路線時才使人記起他的名字。

李立三犯了“立三路線”錯誤,被迫到蘇聯作“檢查”,一“查”就是十五年!內中,有一年零九個月甚至是在監獄中度過!

1945年,直至郭沫若訪蘇,才見到李立三。李立三思念故國,托他帶信給中共中央,毛澤東這才知道李立三在蘇聯的具體情況。

1945年歲末,李立三接到蘇共中央聯絡部的通知,才知自己在中共“七大”上仍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並且獲準回國工作,頓時使李立三熱淚縱橫。

李立三回國後,出任中共首席代表,和國民黨方麵談判東北問題。不久,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工委書記。1949年3月,他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此後,他長期從事全國總工會領導工作。“文革”之初他被造反派指責為“裏通外國”(他的夫人李莎是蘇聯人),於1967年6月22日遭迫害而死。

至於另一位“左”傾機會主義的代表人物瞿秋白,在長征前夕被留在中央蘇區。正受肺病困擾的他,1935年4月23日在福建上杭遭捕,與他同行的何叔衡當場犧牲。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長汀刑場遭殺,年僅三十六歲。

雖然瞿秋白無緣參加中共“七大”,但是毛澤東在1950年12月31日親筆為《瞿秋白文集》題詞,表達懷念之情:

瞿秋白同誌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許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對他,但他為人民工作的勇氣並沒有挫下來。他在革命困難的年月裏堅持了英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難不屈的意誌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著,不會死去。瞿秋白同誌是肯用腦子想問題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遺集的出版,將有益於青年們,有益於人民的事業,特別是在文化事業方麵。

至於陳獨秀,雖說他犯了嚴重的右傾錯誤,而且組織黨內反對派,但在1937年10月,曾派代表羅漢要求前來延安,表示讚成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毛澤東曾主張團結陳獨秀,但受到王明堅決反對。王明誣指陳獨秀是“每月拿三百元津貼的日本間諜”。毛澤東也就無法再跟羅漢談什麼了。但是,毛澤東仍拍電報給在西安的林伯渠,要他轉告到達那裏的羅漢:“我們不拒絕與過去犯過錯誤而現在真心悔悟,願意抗日的人聯合,而且竭誠歡迎他們的轉變。”但是,要求陳獨秀公開承認錯誤。此事因陳獨秀不願公開承認錯誤而作罷。

毛澤東在1942年3月30日同中共中央學習組作《如何研究中共黨史》講話時,仍指出:“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現在還不是我們宣傳陳獨秀曆史的時候,將來我們修中國曆史,要講一講他的功勞。”

由於毛澤東正確地采取“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使中共“七大”達到他預期的“團結一致,爭取勝利”的目的,開成了一個“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開創了“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麵”。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團結了各“山頭”、各派別,算清了中共二十四年來一右三“左”的路線錯誤的賬,使中共以他為核心,“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

此後,僅僅花了四年時間,毛澤東就戰勝了蔣介石,贏得中國大陸的解放,登上天安門城樓大聲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縱觀從1921年中共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28年間,1935年的遵義會議恰恰是“中點”:前十四年,一右三“左”,一連換了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向忠發、王明、博古六任領袖。自從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後十四年,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大勝利。

就這個意義上講,曆史選擇了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