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一致,爭取勝利(2 / 3)

在中共“七大”,博古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

1946年,博古作為“政協憲法草案審議委員會”中共代表前往重慶參加談判。4月8日,乘C-47式運輸飛機由重慶返回延安。飛機由美軍蘭奇上尉機組駕駛。途經山西興縣東南時,一片陰雨,飛機竟撞在海拔二千多米的黑茶山上!與博古同時遇難的還有國共談判中共代表王若飛、新四軍軍長葉挺夫婦以及出席世界職工大會的解放區職工代表鄧發。遇難之日為4月8日,從此稱“四八烈士”。遇難之際,博古年僅三十九歲。

王明在寫了那篇《學習毛澤東》之後,其實對毛澤東口服心不服。在延安整風運動中,王明於1942年2月27日致函周恩來,表示對“王明路線”想不通,因為那時他隻“當選中委和政治局委員”,“不是這一時期的黨的主要負責人”。在1945年4月20日,當《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經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時,王明致函任弼時,表示讚同決議。

中共“七大”期間,王明稱病,沒有出席會議。經毛澤東親自提議,仍選舉王明為中共中央委員。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明擔任政務院法製委員會副主任。1956年因病去蘇聯就醫,從此留居蘇聯。

1974年3月,王明病逝於莫斯科。

順便提一下那位李德,他在延安擔任軍事學校的教官。當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軍事研究委員會時,他擔任委員。1939年秋,周恩來、鄧穎超赴蘇,通知他同坐一架飛機飛往莫斯科,從此他離開了中國。

到了蘇聯,李德受到共產國際的批評,不許他再過問中國事務。

於是李德棄武從文,在蘇聯外國文學出版社工作。後來,他回到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定居,主持把《列寧文集》譯成德文。1961年,他當選為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作家協會第一書記。1973年,他寫出回憶錄《中國紀事》,其中有些內容有史料價值,但對毛澤東仍堅持反對立場。

1974年8月15日李德病逝於東德。

凱豐出席了中共“七大”。不久,他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長。沈陽解放後,擔任中共沈陽市委書記。1952年底,凱豐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中央馬列學院院長。1955年3月23日病逝於北京,鄧小平主持了凱豐的追悼大會。

張聞天在中共“七大”當選為政治局委員。1950年1月,張聞天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聯合國安理會首席代表。不久,改任駐蘇聯特命全權大使。1955年1月回國,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1959年,他在廬山會議蒙塵,降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晚年,張聞天寫下富有真知灼見的政治、經濟論稿。1976年7月1日,張聞天在聽了關於中共五十五周年誕辰紀念的新聞廣播後,病逝於江蘇無錫。

在中共“七大”召開時,王稼祥因病未出席。在選舉中央委員時,作為上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他,落選了!毛澤東得知後,特地在大會上為他講話。毛澤東說,王稼祥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前後確實犯過“左”傾路線錯誤,但是他後來改正了,他促成了遵義會議的召開,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傳達共產國際指示,起了很大作用。由於中共中央委員的選舉已結束,毛澤東提議把王稼祥作為“候補中央委員的第一名候選人”。這樣,王稼祥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他遞補為中共中央委員。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稼祥是首任駐蘇聯特命全權大使,並任外交部副部長。從1951年2月起,長期擔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他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當選中央委員、書記處書記。在“文革”中,被指責為提倡“三和一少”的“修正主義路線”。1974年1月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