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過了臘月,你就十八歲了,在民間,十八歲的男子早已娶妻生子。皇上是一國之君,當然要立皇後的。”西太後停下不說了,因為她發現光緒皇帝的臉上掠過一絲不快。“皇上,你不喜歡表妹嗎?”“嗯,朕不討厭她,但朕也不……木……不愛她。”大清的皇上一鼓勇氣,終於說出了“不愛她”這幾個字。西太後吃驚地望著有些新潮思想的少年天子,低聲說:“鹹豐爺、同治皇帝,他們從未說過什麼‘愛’字。皇上,都是翁同龢帶壞了你。”
“不,這與翁師傅沒有任何關係,是朕自己體悟出來的。”
西太後不再說什麼,她深知光緒皇帝對西學很感興趣,他曾諭令同文館的留洋學生教他說英語,或許是那兩個“假洋鬼子”影響了大清皇帝吧!如果任憑皇上胡鬧下去,弄不好哪一天大清宮裏會來個“西學運動”。西太後斂起笑容,嚴肅地說:“皇上以後不準再習洋文了,皇上若是沾染上西洋習氣,列祖列宗會動怒的。”
“親爸爸,學習西洋有用知識為我大清所用,有什麼不好嗎?”
“不準學就是不準學!沒那麼多理由。皇上,該回養心殿歇息了!”
西太後臉一沉,光緒皇帝立刻住了嘴,他悶悶不樂地回到了養心殿。
太監王商見萬歲爺一臉的不高興,關切地問:“萬歲爺,哪兒不舒服?”
光緒皇帝指著胸口,氣惱地說:“這兒堵得難受!”
王商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兒,他在宮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宮中一切,他早已諳熟。出於對主子的忠心,他安慰道:“萬歲爺不必傷神,凡事多聽太後的,太後總是為皇上好。”
“不,一想到她時刻左右著朕,朕就一肚子的惱火。唉,親爸爸什麼時候才能住進頤和園?朕要一身輕鬆坐天下。”
西太後為光緒皇帝的婚事忙碌起來了,她決定於光緒十五年正月為載湉舉行大婚典禮,隨後,她便正式歸政,住進頤和園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
大婚與歸政是密切相關的,按清廷祖製,男子未婚是未成人,男人結婚標誌著成年。一旦光緒皇帝立了皇後,西太後便要交權,讓大清的皇帝處理朝政。
西太後訓政這兩年來,光緒皇帝仍在毓慶宮讀書。不過,這兩年他書讀得不多,道理悟出得卻不少,奠定了他日後變革求宮的思想基礎。西太後也明白光緒皇帝並不十分聽命於她,更明白自己不可能把持朝政太久,無奈之下,她不得不讓年輕的天子學習批奏折。接下來便是立後選妃一事了。
“皇上,明年正月舉行結婚大典,立後選妃近在咫尺,皇上該確定皇後人選了。”西太後鄭重其事地對光緒帝說。光緒皇帝也知道西太後為他初選了五位女子,其中,隻有一個是他認識的,即表妹葉赫那拉氏,其他四個女孩兒長相怎麼樣?人品如何?他一概不知。他當然希望能親眼見一見她們,於是,光緒皇帝靦腆地說:“親爸爸,您見過那幾個女子嗎?”“沒有,過幾天擇吉日,皇上可以目視一下。不過,你表妹很害羞,千萬不要總盯著她看,姑娘臉皮總是薄一些。”光緒皇帝龍顏大悅,就要立後選妃了,他怎能不高興!一個年輕、俊逸的小夥子,都十八歲了,他怎能不渴望異性?可是,宮中除了年邁的太後及容顏早已衰退的鹹豐、同治遺妃外,就是那些規規矩矩的宮女。十八歲的載湉從未體驗過什麼叫“愛情”。西太後時時刻刻提醒光緒皇帝千萬不要遺忘了表妹葉赫那拉氏。光緒皇帝點頭應允,西太後這才放寬了心,她說:“皇上目視那天,手裏要拿一塊玉如意,皇上看中哪個女子,就將玉如意遞到她的手中,那一個女子將是皇後,其餘的皆是皇嬪或皇妃。皇上千萬不要亂遞玉如意,選皇後要注重她的家教與品行。皇後乃一國之母,應母儀天下,有非凡的氣度。”光緒皇帝連一絲反抗情緒也不敢表露出來,他要靜靜地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選妃的日子越來越近,西太後有些坐立不安,盡管她已明確指示載湉應當立葉赫姑娘為皇後,可是,光緒皇帝的態度總是很曖昧。畢竟他是一國之君,萬一到時候他將玉如意遞到另外一個女子手中可怎麼更改呢?
“老佛爺,又為皇上的事兒煩心了?”
李蓮英就好像是西太後肚子裏的蛔蟲,他時刻猜度著主子的心理。
西太後輕輕地歎了口氣說:“這孩子很有些不聽話,從小哀家那麼疼愛他,養恩勝生恩,皇上卻不明白這一點。隻怕他自作主張,不遂哀家的心意。”小李子小眼一眯,拖住一副“娘娘腔”,尖聲尖氣地說:“不會的,老佛爺對皇上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皇上不會違逆老佛爺的。”
西太後心裏安慰了許多,她的如意算盤打得啪啪響,一旦侄女葉赫姑娘立為皇後,她便要著手親自教導侄女兒,使她成為自己安在皇帝身邊的一個“情報員”,讓她監視皇帝的一舉一動。到那時,無論西太後住在皇宮,還是住在頤和園,她都能“遙控”大清的皇帝,從而間接地掌握朝政大權。
西太後與光緒皇帝殷切盼望的那一天終於到來了。
光緒十四年初秋,五位貌美如仙的滿蒙姑娘並排站在了大清皇宮體和殿正廳裏。西太後坐正座,麗太妃坐側座,同治皇帝的遺妃慧妃坐偏座,固倫公主坐側座,光緒皇帝激動得坐不住,他背著雙走踱來踱去。內務府的一個大臣報著每位姑娘的姓名、身世、年齡。
在西太後的授意下,內務府安排葉赫姑娘站在首席,她身邊依次是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和禮部左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可以說,五位女子個個漂亮,那拉氏雍容華貴,德馨的兩個女兒嬌小玲瓏,長敘的兩個女兒透出一股靈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