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越大人越聰明?(2 / 2)

1876年,德國神經學家威爾尼克發現,左腦顳葉上部的後方受損會導致另一種形式的語言障礙。後來的研究顯示,布洛卡和威爾尼克發現的腦區域隻存在於左半球。同樣地,一些學習障礙也是由於左腦某些部位損傷而導致的。由此可以斷定,人類的語言能力並不是由整個大腦的功能決定的,而隻是受左腦控製。

腦科學家進一步發現,病人在左腦損傷後,無法按指令完成有目的動作。比如,病人可以在熟悉的環境和時間裏習慣性從事原來熟悉的動作,比如穿衣服、洗臉、刮胡子、刷牙等,但在陌生的情境中要求他們做這些動作時,病人就無法辦到。此外,病人左腦受傷之後,雙手的動作都會顯得遲鈍;但如果隻傷在右腦,就隻有左手遲鈍,右手則不受影響。

因此人們推論,有意識的雙手協調活動需要左右腦進行協調才能完成。現在更傾向於認為,左腦控製著人的右半身活動,右腦控製著人的左半身活動。

基於此,有學者提出了“優勢腦學說”。持這一學說的學者認為,對於習慣於用右手者,他們的左腦負責語言和其他高級功能。而右腦是劣勢腦、沉默的腦,沒有任何特定的功能,並且受左半球優勢腦的控製。

但是,人們的疑問也隨之產生:既然一切重要機能都在左半球,那麼上帝為什麼還要創造一個右半腦呢?難道無所不能的上帝會讓如此複雜的神經網絡白白地占領人的腦殼空間嗎?於是,關於劣勢腦的研究被擺上了議事日程。

和左腦損傷的病人類似,右側大腦頂葉受損的病人,其行為也常常表現出異常:病人對自己的左半側身體視作異己,漠不關心,比如穿鞋隻穿右腳,刮臉隻刮右邊的胡須,並宣稱左半側身體不是他的;病人還經常迷路,辨識方向的能力下降,空間方位感極差,有時出門竟找不到回家的路;像畫畫、擺積木、臨摹圖案,即使是讓其依葫蘆畫瓢,也沒有能力完成。

因此,研究者認為左腦與人的語言功能有關,而右腦主要負責對形狀、距離等空間關係的識別。人們還驚奇地發現,左腦受損的人雖然連話都講不清楚,但其歌唱能力卻絲毫不受影響;右腦受損的人,即使是音樂家也都失去了歌唱能力。因此人們認為右腦還有音樂的功能。

左右腦的功能和分工被人們發現並確定後,人們才逐漸改變了把把右腦看做劣勢腦的習慣。因此,不論是左腦還是右腦,都應該積極開發,不能籠統地講“左撇子聰明”或“右撇子聰明”。

科學研究還發現,在幼年期,人腦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如果一側腦受到損傷甚至被切除,那麼,對側腦就能接管它的功能,對其進行很好的補償,當孩子長大後一般不會有明顯的腦功能受損現象。

有些孩子缺少胼胝體,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能正常地發育,而沒有什麼異常的行為表現,似乎大腦能通過腦較低部位的通路,重新建立起左右半球之間的聯係,以補償並抵充缺失的神經結構。但是,人到成年以後,大腦的補償功能逐漸喪失,一般到16歲後,就不再具有補償功能了。

總之,人腦是一個神奇的世界,盡管我們已經破譯了其中的一些秘密,但是,還有許許多多的未知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