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步入巔峰的人(2 / 3)

日臻化境的經營藝術

進入90年代後,褚時健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日臻化境。他經營管理的精髓——效益理論、成本中樞、利益平衡理念,這時候已經運用得爐火純青。於他而言,管理已經不再是一項工作,而是一種藝術。

有時候,他甚至成了一種效應。有一件有趣的事是這樣的:一次在接受一家媒體記者采訪時,褚時健反思“玉溪”牌香煙的決策失誤。他說:“為了向世界第一衝擊,我們集中了最好的煙葉、最好的設備和技術力量來生產這個牌子,可是‘玉溪’卻遭到了市場的冷遇。”壓根兒沒想到,這篇名為《褚時健痛心疾酋說“玉溪”》的文章竟成了“玉溪”炸開市場的廣告,幾天之內,“玉溪”價格狂翻幾倍,市場上甚至出現了斷貨的現象。

褚時健品牌管理的經驗是非常簡單的,他認為品牌就是信用,而信用的基礎是質量,所以,品牌管理的根本就是質量管理。當品質已經達到頂尖水平後,品牌是不變的,因為消費者是在購買一種“記憶”,在沒有消費之前就知道它是什麼味道。而從另外一方麵看,它又是可變的,因為品質是不斷提升的。但不管怎麼說,質量都是品牌的基礎。在90年代中期,幾家同行開始利用媒體廣告來營銷,甚至用“紅塔山”來墊背,比如一家公司的廣告語是這樣的:黃山第一,紅塔山第二。對此,褚時健不加理會,因為他相信最終支撐品牌的一定是產品本身,尤其是品質,而不僅僅是宣傳。這使他能夠在喧囂的市場中氣定神閑地思索本質的問題,而不是隨著市場的起伏而慌亂。

在褚時健的管理哲學中,“人”是企業管理的核心,所以必須抓住“人”。在他的管理實踐中,其他所有的成本都是下降的,隻有“人”的成本是上升的。在他看來,“人”不僅是管理的工具,更是目的,所以,需要不斷提高“人”的待遇、“人”的成本。

在他撰寫的一篇論文中,他把“人”分為四個層麵來看:工具人、經濟人、社會人和決策人。“工具人”說的是員工必須服從管理,聽從指揮;“經濟人”說的是每個人都有正當的利益訴求,管理者要理解員工的利益訴求;“社會人”則強調為員工創造有歸屬感的工作環境;而“決策人”則是說不論作為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他們都是不同層次的決策者,他們的決策都是為了同一目的。

這實際上和西方國家的企業管理思想是榴一致的,褚時健自己也意識到,這些思想和中國的主流觀點相比太出格,所以他在文章中做了巧妙的安排,像中國那些年代的很多文章一樣,先批判其總體不對,然後說“部分”可取。實際上褚時健心裏是非常認同這些觀點的。在“否定”西方國家把人當工具“炒魷魚”的同時,他提出:“對於少數幾個屢教不改者,就得‘炒魷魚’,‘炒’幾個做反麵教材。”

1996年1月,褚時健不再擔任玉溪紅塔煙草集團總裁一職,而專任董事長,在回答記者提出的二者有何區別的問題時,他說:“可以說,總裁管今天,董事長管明天。董事長必須考慮企業的長遠戰略,為企業發展安排好明年、後年、大後年的工作。”

蜻蜓點水,言簡意賅,但十分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