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少林論禪(1 / 2)

正在我浮想聯翩之時,突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

“走吧,我們別傻站了,去別的地方走走吧。”原來是明明在呼喚我。

“去哪裏?”我傻傻的問。

“當然是去少林寺院啊!”明明回答我。

我一笑,當即與明明並肩而行。

我與明明一路上說說笑笑,不過十多分鍾便到了少林寺門前。

少林寺常住院建築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麵積達3萬平方米。山門的正門是一座麵闊三間的單簷歇山頂建築,它坐落在2米高的磚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側門和八字牆,整體配置高低相襯,十分氣派。門額上有清康熙親筆所提“少林寺”三個大字,更添一道輝煌的風景。

少林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譽;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時﹐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國﹐善好禪法﹐頗得北魏孝文帝禮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

據佛教傳說﹐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華以4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後渡江北上﹐於寺內麵壁九年﹐傳法慧可。此後少林禪法師承不絕﹐傳播海內外。

“你知道少林寺的曆史嗎?”這個明明又在考我了。

“少林寺曆史久遠,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落成三十多年後,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達摩不辭艱辛,從南天竺國渡海來到東土,開始了禪宗在中華大地上的傳播。以後,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稱為禪宗的祖庭。佛教的文化淵源在印度,而禪宗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淵源在嵩山,在被譽為“禪宗祖庭”的少林寺。......”我說。

“是呀,禪宗在其誕生地印度也沒有成宗,卻在傳入嵩洛後,成為中國佛教延綿不斷的主流宗派。禪宗流傳久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義和修行方法的簡易性。教內傳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教條化、形式化的弊端,隻重考據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會喪失教義的靈魂。針對這種偏頗的傾向,禪宗提出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所謂“教外別傳”,是指在教典以外別有一種教義的傳授方法。禪宗的簡易性,便體現在“見性成佛”的主張上......”明明接過我的話說。

“禪是“靜慮”,佛教稱安靜地深思為禪定。達摩提出一種新的禪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階梯層次和累世修行,主張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夠通過覺悟佛性而成為佛,盡管何時豁然大悟難以料定。眾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為對自身的本性沒有覺悟。一旦“撥開迷霧見青天”,明心見性,自性就是佛,把佛變為舉目常見的平常人......。”我緊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