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是佛教的教主、創史人釋迦牟尼的眼中,有兩行淚珠在悄悄落下,一滴滴淚珠在落入我的手中消融......
“啊!金佛落淚了!”我不覺驚叫一聲!
“啊,真的,金佛落淚了!”我的叫聲立即吸引了很多人觀看。
“這麼奇異的現象,難道要有什麼大事發生嗎?”遊玩的人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
“什麼金佛落淚,石雕泥塑怎麼可能落淚?這分明是剛剛下過雨,佛像上不小心沾上了水!”人群中立即有人提出異議。
人群中已經有幾個人去接“金佛之淚”,但都什麼沒有接到。
等遊玩的人們抬頭再看時,金佛又恢複了原來的樣子。
“走吧,什麼金佛落淚!還是受過正規教育的年輕一代呢!這分明是剛剛下過雨,佛像上不小心沾上了水!”明明的話和剛才那個遊客如出一轍!
我伸開雙手看了看,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由明明拉著出了大雄寶殿。
我和明明出了大雄寶殿,來到大雄寶殿之後的藏經閣。
藏經閣,又稱法堂,是寺院講經說法藏經的場所。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少林寺時,原藏經閣藏經移貯法堂,故法堂又稱“藏經閣”。原建築毀於1928年,1993年按舊製重修。據塔銘資料載:少林寺法堂建於公至正中(約公元1345年)。之後於明永樂朝,清順治朝,每有修葺。清雍正十三年敕修少林寺,法堂翻修為五楹大殿,內貯元、明、清三代大藏經,計5480卷;達摩麵壁影石、少林拳譜秘笈、明《大藏經》銅版、拳譜、木刻《少林寺誌》版本等。1928年,軍閥混戰,國民軍石友三縱火少林寺,法堂及其貯藏,全毀於“火厄”。現殿內供漢白玉臥佛,長7米,重16.5噸,法相莊嚴、祥和。東西兩壁經櫃,貯《中華大藏經》、《敦煌大藏經》、《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高麗大藏經》及佛教、少林武術等典籍。藏經閣台下通道東側,有一口大鐵鍋,重1300斤,係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鑄,據說是寺僧鼎盛時期炒菜用的。足以想象,明鼎時期,寺院僧人的眾多和香火的旺盛。藏經閣前,有一盤大石磨,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製,是以前寺僧用來磨麵的工具,據說每天能磨小麥千餘斤。藏經閣前碑刻很多,這也是少林寺“三多”(碑多、塔多、壁畫多)特色之一。
“藏經閣,是少林寺曆代藏經的場所,不知金庸筆下大名鼎鼎的《易筋經》,是否藏在這裏?”明明見我悶悶不樂,又在給我開玩笑了。
“不知道,你去問金大俠呀。”我仍悶悶不樂,心不在焉的回答明明。
據說被譽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筋經》,記載的就是一種疏通人體經脈從而強筋壯骨的功夫。菩提達摩采用壁觀的方法參禪,長期靜坐,困倦是難免的,要時常起來活動筋骨。相傳達摩走後,少林僧人在洞中發現了一個鐵盒,盒上沒有鎖,卻打不開。聰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鐵盒便開了,原來鐵盒被蠟封住,以防水汽侵蝕。鐵盒中有兩部書,一本是《易筋經》,另一本叫《洗髓經》,都是用梵文寫的。當時,少林寺裏真正懂梵文的隻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經》留在少林,自己拿著《洗髓經》去雲遊天下。寺中也有一些對梵文一知半解的僧人,你翻他譯,依法修煉,以致後來少林功夫多如牛毛。後來,有位僧人帶著《易筋經》去峨眉山,見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諦。在般剌密諦的幫助下,《易筋經》才有了中文版。慧可雲遊歸來,帶回了他自己翻譯的《洗髓經》。大家兩相比較,才發現《易筋經》和《洗髓經》原來是一體的。自《易筋經》問世,少林僧人坐禪與習武已是密不可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