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立雪斷壁(1 / 2)

“對!對!對!是‘明明麵壁九年經’,是‘中藏明明形’!”明明竟拍起了她那一雙纖巧的雙手。

談笑之間,我和明明也離開藏經閣,來到方丈室前。

方丈室是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於此,並賦詩一首:“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岩雨,發我夜窗吟。”室內有1980年日本所贈的銅質達摩像。東側置放的是彌勒佛銅像,牆上掛有“佛門八大僧圖”、“達摩一葦渡江圖”。

“你知道嗎?原來佛教各個寺院並無‘方丈’之說,而是稱謂‘住持’。因為方丈室是曆代‘住持’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久而久之便有口誤,將‘住持’叫做‘方丈’,實際上是一種誤解!”明明一邊觀看一邊對我說。

“明明,看不出你倒挺有佛性的!”我笑著對明明說。

我和明明穿過方丈室,信步之間又來到方丈室後的立雪亭。

立雪亭原名達摩亭,深闊各三間,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單簷廡殿式建築神闊各三間麵積140平方米。殿門西邊對聯為:禪宗初祖天竺僧,斷壁求法立雪人。殿內神龕中供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像。額懸清高祖弘曆(乾隆)禦書‘雪印心珠‘橫匾一塊;此殿現為寺僧日常作佛事的場所。東南角懸掛清代鑄造的銅鍾一口;東北壁角放置緊那羅鐵像一具。東配殿位於達摩亭西側,是1983年重建,殿內有“南無阿彌陀佛”的石像和“達摩麵壁影石”。

提起立雪亭的來曆,還有一個動人的“立雪斷臂”的故事。傳說達摩渡江到少林寺以後,在南京講經說法的神光,曆盡千辛萬苦,想方設法,終於渡過長江,追趕達摩到達少林。神光到少林寺以後,一心一意拜達摩為師,向達摩求教。達摩在南京雨花台和神光會見時,神光傲氣十足,極不謙虛。現在神光提出向達摩求教,達摩不知他有無誠心,便婉言拒絕。神光並不灰心喪氣,仍步步緊跟達摩。達摩在洞裏麵壁坐禪,神光合十,侍立其後,精心照料,形影不離。神光跟隨達摩九年之久,對禪師的一舉一動,真是心悅誠服。達摩離開麵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動,神光在跟隨師父從山洞回到寺院。時值寒冬,達摩在後院達摩亭坐禪,神光依矗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夜晚入定以後,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壓了下來,不一會兒,積雪逾尺。這時,大雪淹沒了神光的雙膝,渾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層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雙手合十,兀立不動,虔誠地站在雪窩裏。第二天一早,達摩開定了,他走到門口一看,神光在雪地裏站著。達摩問道:“你站在雪地裏幹什麼?”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達摩沉思片刻說:“要我給你傳法,除非天降紅雪。”神光解意,他意識到這裏聖僧指點他禪悟的訣奧,毫不猶豫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向左臂砍去,隻聽:“哢嚓”一聲,一隻凍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鮮血飛濺,染紅了地下的積雪和神光的衣衫。誰知這虔誠的刀聲穿雲撥霧,飛報西天,晾動佛祖如來,隨手脫下袈裟,拋向東土。霎時,整個少林,紅光籠罩,彩霞四射,鵝毛似的大雪片被鮮血映得彤紅,粉揚而來。神光放下手裏的戒刀,彎腰拿起鮮血淋離的左臂,圍繞達摩亭轉了一圈,仍侍立於紅雪之中,亭周圍的積雪也被染成紅的。此情此景,達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為了向他求教,長期侍立身後,今又立雪斷臂,原來的驕傲自滿情緒已經克服,信仰禪宗態度虔誠。達摩逐傳衣缽、法器予神光,並取法名:“慧可”。慧可斷臂以後,表現出高度的剛毅,他忍受著劇烈的傷痛,雙膝跪在雪窩裏,用僅有的右手,恭敬地接“法”,頂禮拜謝而退。從此,慧可就接替了達摩,成為少林寺禪宗的第二代,稱之為“二祖”。為了紀念二祖立雪斷雪,寺僧們將“達摩亭”改為“立雪亭”。清乾隆皇帝瞻遊中嶽時,對“立雪斷臂”的故事頗有感觸,逐揮毫撰寫“雪印心珠”匾一塊,懸掛於立雪亭佛翕上方,以戒後生:佛業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