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類心理的起源和發展(1 / 2)

一、本章學習目的

1.明確心理是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了解從動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演化過程;

3.明確反映、反應、反射、反饋等概念及其關係;

4.理解勞動、語言交往等社會實踐活動在人類心理、意識產生和發展中的作用;

5.掌握人類心理、意識的特點。

二、本章知識結構

三、本章學習要點

1.本章通過追溯心理的起源、從動物心理到人類心理的演化、人類意識產生的社會條件,進一步闡述了心理的本質及動物心理與人類心理的連續性和發展性。主要理論意義是厘清先天――後天、主觀――客觀的關係。

2.反映是一切物質的普遍屬性。反映指物質之間相互作用彼此留下對方痕跡的過程。這種痕跡主要表現為一物質受它物質影響所發生的改變,這種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再現出了對它施加影響的物質的特性。

3.不同水平物質間相互作用的性質和結果不同。無生命物質間相互作用所發生的機械、物理、化學的變化屬於反映的最低形式。植物和初等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映已經表現為一種趨利避害的感應性,但它們所能反映的刺激是極其有限的,隻限於對有生物學意義的事物發生反映。動物體內有了神經係統,便開始通過反射對現實刺激做出反應。在條件反射中,動物對現實刺激產生了心理反映,即反映刺激的豐富意義並據此支配行為對刺激做出應答。

4.動物是在適應環境中,心理器官不斷進化的,隨著動物神經係統和有關器官發展水平的不同,對現實刺激的心理反映水平也不同。

環節動物為鏈狀神經係統,其心理水平為感覺水平;節肢動物為節狀神經係統,開始出現初步知覺;脊椎動物為管狀神經係統,出現了大腦兩半球和皮層,感知覺、學習能力和運動能力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有了原始情緒;高等動物中哺乳動物的神經係統更加完善,特別是靈長類已經接近人類神經係統的水平,因而學習、記憶與行為的能力更強,並開始有了具體思維能力。

5.人類心理是動物心理長期演化的結果,更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勞動創造了人類,也孕育了人類心理。勞動使類人猿從爬行到直立,使猿臂變為人手,使猿腦變為人腦,形成了人的自然機體,為人的心理產生準備了物質基礎。勞動中使用和製造工具,發展了人類心理的自覺性、概括性、目的性,使人開始把自身同自然界區分開來,意識到自己在勞動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學會用對勞動任務和對象的概括化認識,來調節自己的行動去達到一定目標。勞動的社會集體性改變了“正在形成中的人”的自然群體,組成了以共同勞動為基礎的人類社會,建立了複雜的社會關係,更加促進了社會經驗的傳遞,加速了人類心理社會化的發展。

6.語言在促進人類心理發生發展中具有和勞動同等的意義。語言的交際功能不僅能協調人們在勞動中的相互關係,而且使人類經驗的傳遞成為可能。語言的概括功能使人類擺脫了具體事物的局限,能更廣闊更深入地考慮問題,使人類認識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語言的自我調節機能使人能有意識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成為現實生活中能動的主體。

7.包括勞動、語言交往在內的人類豐富廣闊的社會實踐為人類心理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也是檢驗人類心理的真實性和實現人類心理的現實性的唯一途徑。

8.人類心理的基本特征是社會性和自覺能動性,這是人類心理與動物心理的本質區別所在。由於社會性和自覺能動性,人類心理上升為意識水平。

四、重點難點分析

1.反映、反應、反射、反饋、實踐的含義及其內在聯係

(1)含義。

反映:是一切物質的普遍屬性,概念如前所述。無生命物質間相互作用所發生的常以失去自身為代價的變化是反映的最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