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生命物質對刺激的應答。反應存在於一切生物對刺激做出的有規律的應答之中,其間包括反映。因為凡屬生物,都有維持生命的生物性,麵對外界的影響,不光能留下痕跡,而且有吸收、排泄、趨近、避遠的反應。植物和初等動物的感應性是反應的最低形式。
反射:動物和人借助於神經係統實現的對機體內外刺激作出的有規律的應答。反射包括反映和反應,並且反映、反應具有了全新的性質。在條件反射中,反映成為對現實刺激的主觀映像――心理反映;反應不光為刺激所決定,更主要是受到心理反映的調控。條件反射還可積澱成為經驗,使動物和人的心理及行為愈加深入、複雜,表現出個體特點。
反饋:反應結果和反應動作本身又構成刺激引起神經衝動反傳回腦,為下一步反應變化提供信息。反饋是反射的一個重要環節,使動物和人的心理及行為具有了更大的自控性和適應力。
實踐:人所特有的主動、有目的地作用於現實的活動。人能夠主動隨意地將各種條件反射活動納入預定目標,適應現實進而改造現實。在實踐中,也就是在勞動、語言交往和其他改造現實的活動中,人的心理發展成為具有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性的意識,行為反應更為曲折複雜。
(2)在心理水平上幾個概念的內在聯係。
心理是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同無生命物質與植物對現實的低級反映不同,具有神經係統的動物和人在現實刺激下,通過神經係統的條件反射活動產生了心理的反映――以觀念的形式反映客觀事物,並在此基礎上支配機體做出反應。反饋和經驗的參與,造成心理反映的自控性和主觀性,使心理日益主動和深化;但經驗的作用也帶來了產生偏差的危險。而心理反映進行的反複性、多麵性,特別是人類所特有的實踐性則保證著心理反映的客觀性。社會實踐使人類心理上升為意識水平,具有了客觀決定性前提下最大的主觀能動性。
2.人類心理與動物心理的區別
主要表現在人類心理具有社會性和自覺能動性。
社會性為人類所獨有。動物沒有社會,其心理發展主要取決於生物性。人類心理不僅取決於生物性,更主要的是取決於社會性。首先,要形成人的心理離不開社會現實,有正常的心理器官而無正常的社會生活,就不能形成正常的人的心理。其次,人類心理是隨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條件、社會關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再次,無論個體心理多麼富於個人特色,總會帶有時代、階級、群體心理的烙印,是一種社會化了的個體心理。
自覺能動性包括計劃性與目的性、預見性、創造性、自我意識等方麵。
計劃性與目的性指人能夠超前意識到反映的對象和結果,因而也就能夠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地適應和改造現實。而動物心理和行為隻有合目的性,即由於遺傳的本能使它們的某些心理和行為正合於自身的生存需要,因而該物種得以保存下來。
預見性指人借助於語言、經驗,通過思維可以達到對客觀事物完全概括的認識,透過現象揭露本質,推斷規律,因而能由預見來支配行動。動物則隻能反映它所接觸到的事物的表麵現象和外部聯係,至多能利用知覺和簡單思維對事物進行不完全概括,因而活動的效能遠不及人類。
創造性指人類反映現實的目的在於反作用於現實,為自己創造更理想的生存環境;並且在改造現實的過程中,也改善著自己主觀世界,使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自我意識指人能夠把自己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作為自己意識的對象,從而成為控製自己力量的主人。
動物則無創造性、無自我意識,因而隻能被動地適應環境,完全受自身的生物性所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