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求由絕對感覺閾限到I2一共相當多少個感覺等級,還需加上由絕對閾限到I1的感覺增加量,算法同上,用C表示。所以得出公式:
E=K?logI+C
②斯蒂文斯通過研究發現,並非所有情況下都是刺激量以幾何級數增長,感覺量以算術級數增長,認為費希納定律隻適用於部分刺激,而對於長度刺激、電刺激等則不適用。如:電刺激稍加一點,人的感覺就增加很多;而長度刺激則是增加多少,人的感覺也增加多少。經研究他發現無論何種刺激,人的感覺量都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數,公式表示為:
E=KInK和n――被評定的某類經驗的常定特征
I――刺激量
E――感覺量
當n取正時,E>I,適用於電擊例;當n取負時,則E<I,適用於明度例;當n取1時,則E=I,適用於長度例。
斯蒂文斯定律彌補了費希納定律的不足,適用於更大範圍。
4.感受野與側抑製
是近年來視覺生理心理學研究的新成果。
感受野:視覺神經係統某一水平的神經元隻接受和處理來自視網膜特定區域的特定信息,這個視網膜特定區域就是某級神經元的感受野。神經係統分並交叉由低向高,各級神經元的感受野也越來越擴大化和一般化。大腦皮層最終形成的視覺是特征組合的結果,而不是網膜像有什麼樣的空間布局,傳到腦子裏還照樣是什麼樣的空間布局。感受野是對視覺信息加工過程的深入探討。
側抑製:視覺係統從感受器到中樞各級水平不但有縱向聯係,還存在有側向作用,即同一水平相鄰的神經元之間能夠相互引起抑製,此稱側抑製。由於側抑製的作用,一個神經元信息的傳導,不僅取決於它本身的信息輸入,也取決於鄰近神經元對它的影響。側抑製可以較好地解釋視覺輪廓的形成、同時對比、馬赫帶現象等。
5.普肯耶現象
普肯耶現象是捷克物理學家普肯耶提出的。他發現在可見光譜範圍內,人對不同波長的感受性是不同的。在明視覺條件下,人眼對560毫微米的光(黃綠色)感受性最高;但在暗視覺條件下,人眼對505毫微米波長的光(藍綠色)感受性最高。也就是說,在光亮度降低的情況下,最敏感的光波波長向偏短波方向移動。表明視覺由椎體細胞的明視覺向棒體細胞暗視覺轉移。
6.色覺的三色說、四色說、對立色說
赫爾姆霍茲的三色說假定人的視網膜中有感紅、感藍、感綠三種感受器,每種感受器隻對一種波長敏感。各種顏色經驗就是由這三種感受器不同比例的活動而產生的。三色說能較好地說明顏色混合的事實,卻不能解釋紅綠色盲者何以能產生黃色經驗。
黑林的四色說假設視網膜存在黑―白、紅―綠、黃―藍三對視素,每對視素由於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使人產生不同的顏色經驗。三對視素還可能同時活動,因此人不僅能產生紅綠黃藍的感覺,還能產生橙青紫等各種色覺。四色說能較好地解釋紅綠色盲產生黃色感覺的問題,還較好地說明了紅―綠或黃―藍為什麼不能同時存在於同一顏色之中。
赫爾維奇的對立色理論將三色說與四色說統一起來,認為在網膜水平上是按三色說的方式對視覺信息進行編碼的,在視覺係統較高級水平上是按四色說的方式對視覺信息進一步編碼的。
7.聽覺的頻率說,共鳴說、行波說、神經齊射理論
費爾德的頻率理論認為內耳基底膜與鐙骨的振動頻率是對應的關係。這種理論難以解釋對高頻聲音的感知。
赫爾姆霍茲的共鳴理論認為聲音振動頻率與基底膜橫纖維的長短有對應關係,不同長短的纖維能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發生共鳴。這種理論仍難以解釋人何以能接收那樣廣大頻率範圍的聲音刺激。
貝克亞西的行波理論認為聲波入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並使得某一部位的振幅達到最大值,這一部位感受聲音的毛細胞激活率也最大,產生神經衝動向大腦傳遞聲音頻率的信息。行波理論成功地描述了500Hz以上聲音的傳導,但對500Hz以下的聲音仍無法解釋。
韋弗爾的神經齊射理論提出,對於低於400Hz的聲音,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放頻率與聲音頻率是對應的;對於400Hz-5000Hz的聲音,神經纖維將聯合齊射,就可以反映頻率較高的聲音;聲音超過5000Hz,行波理論是對頻率進行編碼的唯一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