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能力(3 / 3)

加德納(1983,1999)的多元智能理論是近年來在教育改革中較為風行的理論。加德納提出:通過實證研究已發現人類至少有語言、數理邏輯、視覺空間、聽覺音樂、人際關係、內省、身體活動、自然等八種智力潛能,以後還可能有更多的發現。各種智能沒有高下之分,隻是在社會生活的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具有不同的價值。每個人都有這八種智力潛能,但在個體那裏各有發展程度和組合類型的不同,於是便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智能差異。對世界上所有正常的人來說,不存在誰更聰明,隻存在人在哪個方麵聰明和怎樣聰明,每個人都是獨特而出色的,個別差異不是麻煩而是資源。加德納認為以往學校教育隻注重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的利用和培養,其他六種智能被嚴重忽視了。傳統教學不能實現全員發展,是因為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隻利於語言和數理邏輯有優勢的學生,有其他智力強項的學生沒有用武之地。多元智能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①課堂教學改革應致力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多方麵的智力資源,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從自己的智能強項受益。②應尊重和欣賞學生任何一種智能表現,並幫助他們將自己智能強項的特征遷移到弱項領域,使每個學生能看到自己的優勢所在,品嚐到成功的喜悅。③要對全員發展做重新定位。要允許學生有某些弱項,隻要他各個方麵的因素組合是最有利於他發展的綜合素質;要允許學生個體之間有差異,隻要是一種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發展的新的差異格局。

3.斯坦福―比奈測驗與韋克斯勒測驗

兩個測驗都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著名智力測驗,但兩者有不同。

(1)斯坦福―比奈測驗采用的是年齡量表、比率智商。也就是把各方麵智力的題目歸入一個個年齡段,以一個人通過某一年齡組的題目確定他的智力年齡,以他的智力年齡與生理年齡之比標誌他的智力水平。斯坦福――比奈測驗隻能得到一個總體智商值,所以隻能測量一個人的總體智力情況,不能反映智力各個側麵的情況。又因為比率智商是建立在智力隨年齡增長而增長的理論假設基礎上的,所以斯坦福―比奈測驗更適用於未成年人。

(2)韋克斯勒測驗采用的是項目量表、離差智商。這種測驗把題目分為語言、操作兩大類,每類又各自細分為六小類,這樣就能分別測量人的智力各個側麵的情況,因而不光能對人的總體智力水平做出評價,而且對人的智力類型也有所鑒別。考慮到成人智力不再隨年齡增長而增長的情況,韋克斯勒測驗采用離差智商標誌人的智力水平,也就是將個體與同齡團體智力的平均水平做比較,以確定個體智力在同齡團體中的位置。

4.智力與創造力的關係

智力也稱一般能力,是所有活動都必需的能力因素,反映了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在我國,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智力指認識方麵的各種能力的集合,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維能力。

創造力:指在特定環境中,個體產生新異而合理的思想和產品的能力。自吉爾福特1961年提出發散思維以來,發散思維一直被視為創造力的主因素。1991年斯騰伯格和羅巴脫提出的投資理論又提出創造性有六種基本資源:智力過程(知識獲得成分、操作成分、元認知成分),知識(防止僵化),思維風格(喜歡自己編製規則的立法型風格、喜歡變化和創新的漸進型風格利於創造),人格(容忍不確定性,願意超越障礙和束縛,對新事物保持開放性),動機,環境(壓製或激發創造)。認為一個人這六方麵的情況可預測他的創造力。

從上述概念分析可知,智力與創造力有區別又有一定交叉。因此,其間的關係比較複雜。總體而言,智力水平與創造力水平之間具有正相關趨勢,但隨著智商越高,智商與創造力之間的相關越低。它們之間的關係可概括為: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創造力,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力,但也可能有低創造力;低創造力者可能有較低的智商,也可能有較高的智商;高創造力者必須有中等以上的智商。

5.測驗的效度、信度

測驗的效度指測驗能測量到所需要的東西的程度。如一個智力測驗,其中的題目都是特定的文化知識和技巧,這種智力測驗的效度就不好,因為它測出的是知識技能而不是智力。

測驗的信度指測驗的可靠程度,它以反複測驗能否提供相同的結果來說明。如果一個人在兩次相距時間不長的智力測驗中一會兒得高分,一會兒得低分,就說明這種智力測驗的信度不好,尺度經常在變化,所得分數不能可靠地標誌這個人的智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