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能長毛,你願意當禿子嗎?(1 / 1)

看過好幾篇寫窮人思維的文章,大都有“站著說話腰不疼”的嫌疑。用富人思維來看窮人,顯然是不客觀的,至少我以為,若要懂得“窮人思維”,先要懂得“窮人的困境”。

窮人的困境在哪裏?不在於三餐一宿,也不在於買不買得起華服、珠寶,而是喪失了“話語權”和“選擇權”。

前者非常好理解,以我本人為例:其實我真的不喜歡車,也不喜歡開車,我最喜歡的時光之一,就是坐在地鐵或公交上胡思亂想——這種喜悅的心情,遠遠超過自己開車時刻要注意前麵路況的緊張心情。

但是,我從來不跟人說“我不喜歡名車,我也不會開車”,為什麼?因為許多人可能嘴上回應“是吧”,心裏卻默默嘀咕:“你買不起就直說,幹嗎還端著架子,講麵子呢?”這種情況不在少數。

曾經在天涯看過一個帖子,樓主說自己年薪百萬,但是最愛在家做家務,擦窗戶、地板,既能搞衛生又鍛煉身體。不少網友的留言卻是這樣的:“喲,樓主,你吹什麼牛呢?年薪百萬的人不知道請保姆,還自己搞衛生,是要笑死人嗎?”

還有,某經濟狀況不好的樓主說,他出去吃飯,剩菜都懶得打包。其實,這完全可能是他本人嫌麻煩的性格導致的,結果下麵回帖的人都是這樣寫的:“窮人就愛講麵子,人家有錢的都不這麼‘作’,活該你窮!”

對於窮人來說,悲慘的是,大眾會完全跳過你本人這個“個體”,而對你所屬的整個階層定位,哪怕有些東西你千真萬確不喜歡,但人們都會給你貼上一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標簽。

在這種情境下,窮人隻有三條路選擇:一條是強烈、過激卻缺乏底氣的敏感抗爭,跟富人勢不兩立,惡意揣測富人的生活遭遇,就像富人公司破產跟自己中了彩票一樣高興;一條是自暴自棄,類似的表現如自嘲、自甘墮落,不求上進;還有一條是選擇沉默,放棄“話語權”。

至於“選擇權”,我想起童年時看過的一幅漫畫,一個老漁夫和一位千萬富翁一起在海邊曬太陽,老漁夫對富翁感歎:“你瞧瞧,你這麼有錢,跟我又有什麼分別呢?還不是一樣在這兒曬太陽?”

我以為,這幅漫畫是關於“富與貧”最貼切的描述。

表麵上看,富人與窮人的區別的確不大,總繞不過“三餐一宿,幾十載餘生,生老病死”的大框架,所以,許多窮人如同漫畫裏的“老漁夫”一般自以為得道成仙了。

隻是,不同的是——富翁既可以在海邊曬太陽,也可以在豪華輪船上喝紅酒,甚至隻要他願意,還可以在沙灘上隻曬月亮不曬太陽。而漁夫呢?隻能在海邊曬太陽而已。

同理,富人雖然也隻是一日三餐,但是他可以想在哪兒吃就在哪兒吃,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誰陪著吃就誰陪著吃。這就是富人跟窮人最根本的區別:富人可以“選擇”,他喜歡的,他就用,不喜歡的就扔了;而窮人,隻有這一樣,你扔了它就會餓死!

有時候,富人嗤笑窮人眼光短淺,一輩子就盯著口袋裏那點“死錢”,為什麼不投資,為什麼把可憐巴巴的一點兒積蓄死死地攥在手上不肯放?

道理自然是沒錯的,隻是富人哪裏懂得窮人真正的際遇:對於富人來說,那點“死錢”是九牛一毛;而對於窮人來說,那卻是“救命錢”,萬一虧損導致血本無歸,甚至還可能導致家破人亡。

“窮人思維”脫胎於窮人的生存困境。一日不富,一日不能完全擺脫窮人思維——口袋裏沒幾個錢,就注定沒法慷慨!社會製度與資源分配,起跑線的過大差距,社會大眾的偏見,自身頑固的弱點等,豈是靠個人之力改變思維方式便能扭轉的?僅僅一句“嗬嗬,窮人思維,窮人的負智商”,僅僅是富人對窮人的一種變相嘲笑罷了。

窮人去跟富人學思維,也得理理頭緒,要不你憑什麼能成功?麵對真實又荒蕪的人生,你不能自認貧窮,而要努力奮鬥,隻為了以後的你比今天的你有錢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