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英魂已逝南聯盟!中華奮威不可侮(11)(2 / 3)

一個戰地記者必須上前線。貝爾格萊德以北的巴達伊尼察是被炸得最慘的一個,我前去采訪時,30公裏的路程開了50公裏才找到,主要是因為匆忙趕路而看錯了路牌。到了目的地,我被擋在被炸目標一公裏外,軍人不讓進,剛辦的戰時記者證也不管用,說是必須有總參謀部的“綠色采訪許可”才放行。我隻好轉移。路上的一位行人告訴我,巴達伊尼察至少已被轟炸四次了,一個重要的軍用機場在那裏,附近的居民是有準備的,這裏的傷亡不大。

轉赴昨天挨炸的機場,同樣被警察拒之門外,看一眼都不行。由於受歐盟的航空製裁,來往機場的人本來就不算多,24日戰爭爆發後機場就徹底關閉了,此時空蕩蕩的機場外找不到一個人可以了解情況。四處都傳來轟炸聲,天空中冒著火花,電視裏播放了這些情景。我盡一切可能搜集素材趕寫稿子。

半夜時,轟炸聲又一陣陣傳來,想開車出去看看,被朱穎製止了。

3月30日星期二晴有風

上午出門采訪,剛走到薩瓦河大橋,我便遇到一支特殊的隊伍,這是由300多名茨岡人(吉普賽人)組成的隊伍。他們打著南斯拉夫的國旗,喊著口號,隊尾在逐漸延伸。這些人可以說是城市裏最不起眼的一群公民,沒有固定職業,沒有足夠收入,沒有像樣的衣服,但他們同樣有一顆拳拳愛國心,此時此刻我對他們的敬意油然而生。

來到南記者集會的現場,數百名用筆戰鬥的先鋒們正在猛烈抨擊北約的野蠻行徑,強烈譴責西方輿論的歪曲報道,要求他們客觀對待科索沃危機。一位手持鮮花的女記者對我說:“塞爾維亞人決不向北約的導彈屈服,北約必須對戰爭負法律責任。”BK電視台的一名年輕記者稱:“如果軍隊需要,我們也能上戰場。”黃皮膚、黑頭發的我在集會的人群中很是顯眼,同他們交談一會兒後,我趕著到別處去采訪。

今天人們都在期待俄總理的來訪能帶來積極成果。由於我們住到使館後就沒有國際長途能往編輯部發傳真了,而回家去發又耗不起汽油,電子郵件沒保障,發稿成了一個大難題。手機有時與國內也聯係不上,隻好先將稿子發到巴黎、維也納或羅馬等記者站,再請他們轉發,巴黎記者站丁一凡的大力配合,極大地鼓舞了我的工作熱情。

3月31日星期三晴

在外麵采訪,有時自己都搞不清楚有警報還是沒警報。在街上,我向人們索要“靶心”,他們給了我一大把。“靶心”很受歡迎,到處都能見到,連電視台播音員胸前都戴著。我車前車後各擺一個。在南朋友的提醒下,我用塞文把“中國記者”幾個大字寫在一張大紙上,放在車裏並在停車時拿出來擺在車前顯眼處。為了準備本報《國際長廊》副刊的約稿,我又去了《歌聲鼓舞我們》音樂會現場,再次被感動了!許多人不是第一次來,表明貝爾格萊德人民反擊武力幹涉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4月1日星期四多雲

站在我曾經數次踏上的、不複存在的佩特洛瓦萊丁舊橋下,望著對岸的古城堡,望著上遊不遠處法西斯在二戰中轟炸諾維薩德時留下的兩座橋墩,我禁不住熱淚滾滾。北約為什麼要與熱愛和平的人民為敵?上千的諾維薩德人正在這裏向這座古老的大橋作最後的告別。回來的途中,我們順路拐向布賈諾烏契村――美國F-117A被擊落的地方。又被軍人拒之村外。在我們再三請求下,他們答應讓看一下飛機的部分殘骸,隨後打開停在路邊的一輛車子的後門,裏麵有三塊碎片,看不出同其他飛機的碎片有何區別,我們提出要看一下機殼部分,主要是想親眼看一下使F-117A隱形的材料,對方說已經封存了。

由於得知當天上午米洛舍維奇同魯戈瓦舉行了會談,我們想盡快返回,所以車子開得飛快,加之不熟悉這條小路,路上兩次遇到險情,一次車開到麥地裏,這倒不算什麼,第二次拐彎時車子失控,在路上轉了兩圈,我和同車的人民日報記者小呂都出了一身虛汗。

傍晚時分,南石油公司答應給中國使館的車輛一些汽油,但隻限每輛30升,這對我們記者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但也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我忙著趕稿,讓朱穎開車去加油,並再三告訴她,回來經過薩瓦河大橋時一定要機靈,保持警惕,因為北約已經把公路、橋梁作為重點轟炸目標了。

4月2日星期五陰有小雨

不知是陰雨天氣影響了北約的空襲計劃,還是梵蒂岡外長訪南後和平斡旋見初效,白天沒有聽到一聲警報。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更願意相信後一點,希望和平會在某一天到來。

朱穎看我被戰爭搞得太疲憊了,勸我出去散散步,清醒一下頭腦。從使館走到多瑙河邊,隻需5分鍾。我像發現奇跡一樣看到,多瑙河碧波蕩漾,堤岸上叢叢綠草中映著各色的小花,使春天顯得生機盎然。我心想,難道戰爭踏著春天的步伐來到這片土地?那麼寧可不要春天,也不要這殘酷的戰爭。

河邊的人不少,三三兩兩的,也有小孩在踢球,大人在遛狗。我同他們打招呼,問他們的生活如何,有什麼打算。他們微笑著說不大好,在堅持著。人們的看法幾乎是一致的:“北約的轟炸是針對平民的戰爭,是想迫使我們放棄科索沃”,“西方對塞爾維亞的壓製已不是一年兩年了,塞族人也因此更加堅強”,“沒有人會在困難的時候離開自己的祖國”。

可能是這些天連續使用國際長途,電信公司擔心透支費用,把我的手機給停掉了。真急死我了,往服務部跑了兩回,排了一個小時的隊,又補交了一些錢,總算把問題解決了。

晚7時,數百名市民來到薩瓦河的高速路大橋上,手拉手,肩並肩,站立在綿綿春雨中,組成“人體盾牌”。這是在向北約表示:我們不怕轟炸,要用生命來保衛大橋。此情此景感人至深。警察勸大家不要這樣,但眾人抗擊武力幹涉的決心確實是感天動地。

4月3日星期六晴間多雲

聯盟內務部及塞爾維亞內務部的兩座大樓是在零點45分被北約的導彈擊中的,半個小時後,我和人民日報記者趕到現場。

我的第一反應是趕緊照相。隨後我想到要把救援情況大致記錄一下,但當我拿出筆和本時才發現,正在作業的水龍頭已使我身上半濕,根本無法動筆。我靈機一動,用采訪機錄下了現場的情況。

大火中不時傳出砰砰的爆炸聲,碎片不斷從四周飛來,我不得不往後退,但後麵的大樓也同樣在燃燒,因此最近而又最安全的地方是馬路中間。但我不能站在那裏,因為會妨礙消防人員的工作,所以我隻能左躲右閃。大樓隨時都有可能倒塌。

大火後麵約50米處就是貝爾格萊德婦產醫院,我們的車子就停在附近。醫院不讓進去采訪,但一位醫生告訴我,目前院內有70個剛出生1小時至4天的嬰兒,他們已被轉移至一間安全的房間,母親們情緒尚安定。他證實,該醫院的一些玻璃被震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