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北京,是目前全國古都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規模也最宏大。如古都西安雖城牆尚保存較好,但其宮室殿宇、壇廟園林都已蕩然無存;其它古都則更差,大多僅存數處遺跡可供憑吊。而北京不僅保留下來明代京城的基本格局,並有大量明代建築保存下來。明代北京是中國封建帝國都城建設的結晶,它集中體現出曆代都城建設的精華,無論在設計思想、規劃布局、建築施工工藝等方麵,都達到了一定高度,是值得推崇的。
明代以前,元大都的建設已將我國城市建設史推進到輝煌時期,並因國外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的記述、傳播而馳名世界。但可惜元大都並沒有保存下來。在洪武元年(1368)明軍攻克大都、元順帝北逃,明朝為了翦除元帝國的“王氣”,防其複興,朱元璋令將大都城垣和大部分元宮拆毀,隻有元皇宮以西、太液池西側的隆福宮等少數宮殿保存下來,改為朱棣的燕王府。表麵看來,明王朝重建的新的北京城,整體是重新設計、重新作出的布局安排,但實際上它是根據這裏的地理條件,運用元大都城的原有格局,如宮室設置安排、街道布局、建築物的分布等,同時參照明初國都南京的建製,以及我國曆代王朝都城建設而設計、興建的一座新的宏偉都城。
明代重建的北京城,最初分為三重:其中心部分是皇帝及皇室成員居住的宮城(又稱紫禁城);宮城之外為皇城,其中的布置有太廟、社稷壇、禦苑及為皇室服務的各內府監、局、廠、房等機構;再外的一重,就是北京城,內有明廷的中央政構各機構、王府、文武官住宅、倉庫、民居等。明代中葉嘉靖年間,又在北京城的南部加築了外城,將北京城南的一部分商業地區包入外城之中。所以,明代的北京城由兩部分組成,北部是永樂時修建的北京城(外城建成後稱為內城),南部為外城,它的總體平麵為“凸”字形。
明代北京城是按照傳統封建王朝都城的規製進行布局設計的,因此,它在許多方麵都體現出突出“皇權”的主導思想,它表現在宮城、皇城位置的安排、中軸線的設計、城市街道布局等許多方麵上。
明宮城
明北京城的宮城(又稱紫禁城,今故宮)建在全城中心,是北京城的核心部分。宮城從永樂五年(1407)開始修建,征集工匠、軍工、民工約30多萬人,曆時14年,於十八年竣工。宮城的主要建築都布置在北京城南北走向的中軸線上;兩側勻稱地排列許多建築群,而且左右對稱。各建築群之間均有聯係,每組建築又自成體係,結構嚴整。
宮城的城牆與城門
具體說來,紫禁城沿用了元朝大內的舊址而稍向南移。城周六裏,城牆用重50斤的大磚砌成,高10米,南北長960米,呈長方形。城外開鑿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寬達50.2米,四周全用條石砌岸。紫禁城西臨太液池,北倚景山(萬歲山),南對正陽門,地處北京城的要衝。
紫禁城共有四門,南為午門,是宮城的正門;北為玄武門(清代改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宮城各門有高大的城門樓,宮城四角各有一座造型別致的角樓,三重簷,高27.5米,共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結構異常精巧,綺麗、美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形體宏偉,城上建有雙簷城樓,兩側城台向前伸出,形成“?”字形狀,其中心為一合抱成的小廣場,用大青石鋪地。城台上麵各有兩座雙簷方形角樓和明廊,俗稱“五鳳樓”。在明代,凡大規模出征、凱旋、獻俘、頒布曆書等重大活動,都要在這裏舉行儀式。大臣如觸犯了皇帝,也在廣場上當眾“廷杖”,甚至活活打死。
“外朝”三大殿
入午門,是一座寬闊的大四合院,東為會極門,西為歸極門。大院中間,便是金水橋(即元代的周橋),為區別承天門(天安門)下的金水橋,又稱內金水橋或小金水橋。穿過寬闊的大院,金水橋正北,就是皇極門(初稱奉天門),這是前朝三大殿的正門。其左曰弘政門,其右曰宣治門。在皇極門的東西兩側有兩殿,東曰文華殿,西曰武英殿,這兩座遙相對應的建築,分別是皇帝同將軍們商討軍國大事和與文人學士講論學問的地方。往北,前曰皇極殿(初稱奉天殿),中曰中極殿(初稱華蓋殿),後曰建極殿(初稱謹身殿),這就是所謂“外朝”的三大殿。
皇極殿:即奉天殿,俗稱金鑾寶殿,是紫禁城內最高大、最壯麗的建築,殿前廣場達3萬多平方米。大殿巍然屹立在須彌座台基上,南向,九間,麵寬63.96米,進深37.17米,高26.97米,由72根圓柱支撐,重簷黃瓦廡殿頂,不僅是紫禁城內最高大的木構建築,而且在全國也是最大的木構建築。殿中安設著寶座,四周環繞著六根瀝粉金漆的巨大蟠龍柱,頂上罩蟠龍藻井。新皇帝登極、節日祝賀,朝會大典、將軍出征時授印、公布進士皇榜、頒發詔書等,都在這裏舉行隆重儀式。
中極殿:是一座亭形方殿,麵積近600平方米。當皇帝去皇極殿參加大典之前,乘輿到中極殿稍事休息。有時,近臣們在此演習禮儀。殿內也設有寶座,供皇帝休息之用。
建極殿:是一座重簷歇山式建築,為皇帝歡宴王公大臣的宴會大廳。
“內廷”三大宮
建極殿之後,為雲台門,東曰後左門,西曰後右門,亦稱平台。又東為景運門,又西為隆宗門,中為乾清門。乾清門是內廷三大殿的正門。由南向北,分別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這就是所謂內廷的後三殿,也稱“內廷三大宮”。
乾清宮:是皇帝居住和日常辦公的地方,宮東南有日精門,西南有月精門。日精門之北,向東者為懋勤殿,這裏貯存禦服、袞冕、圭玉、冠帶等。月華門北,向東者為懋勤殿,圖書翰墨之具,皆貯於此。乾清宮東,有小門曰龍光,乾清宮西,有小門曰鳳彩。乾清宮東西有廊,廊後左曰昭仁殿,右曰宏德殿,皆向南。宮後披簷,東曰思政軒,西曰養德軒。再北則穿堂居中之殿曰交泰殿,滲金圓頂,製如中極殿,是皇帝和皇後娛樂的地方。
坤寧宮:係皇後的寢宮,有中門向後,閉而不開。宮左曰永祥門,右曰增瑞門。再北,左曰基化門,右曰端則門。再南,宮兩廡左曰景和門,右曰龍德門。這三對門,互相對稱,分別通向東六宮和西六宮。坤寧宮之北,有中門曰廣運門,嘉靖十四年(1535)七月初二改稱坤寧門。
東六宮和西六宮
東六宮和西六宮,合稱十二宮,是皇帝的眾妃嬪居住的地方。東六宮在坤寧宮之東,以東二長街為中軸線,分別左右對稱地排列為三組(由南向北):延祺宮;永和宮、承乾宮;景陽宮、鍾粹宮。東二長街南端有麟趾門,其北端有千嬰門。
西六宮在坤寧宮之西,以西二長街為中軸線,分別左右對稱排列為三組(由南向北):毓德宮(即長樂宮,後更名為永壽宮)、未央宮(後更名為啟祥宮);翊坤宮、永寧宮(後更名為長春宮);儲秀宮、鹹福宮。西二長街北端有百子門,南端有螽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