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花園:坤寧宮之後,為宮後苑,係皇帝、皇後及妃嬪們遊玩的地方。中為欽安殿,供玄天上帝。殿前門曰:“天一之門”。殿後有三門,中曰承光門,左曰集福門,右曰延和門,再北曰坤寧門,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為順貞門。其宮牆外,則是紫禁城之玄武門,即宮城之正北門。以欽安殿為中心,在苑內東西對稱有如下閣亭:曲池館、樂誌齋;萬春亭、千秋亭;浮碧亭、澄瑞亭;堆秀山、清望閣。以順貞門為中心,還有左右對稱的四座亭子,東邊是金香亭、禦景亭;西邊是育軒亭、玉翠亭。整個禦花園雖然麵積不大,但蒼鬆翠柏,水池疊石,奇花異卉,春花秋月,景色十分宜人。
乾東五所與乾西五所
乾清宮東五所與乾清宮西五所,在東、西六宮的北邊。出千嬰門,有五組式樣相同的宮殿,名乾清宮東五所,簡稱乾東五所,是皇子居住之地;與之相對應,在西六宮的西北,出百子門,也有五組式樣相同的宮殿,名乾清宮西五所,簡稱乾西五所,也是皇子居住之地。此外,還有以下的宮殿:
奉先殿:即內太廟,在日精門之東。
養心殿:在月華門之西。
仁壽殿、一號殿:在奉先殿之東。入蹈和門和履順門,即為仁壽殿、一號殿,是太後輩居住之地。其北尚有噦鸞宮、喈鳳宮,凡先朝有名封之妃嬪,無名封之宮眷養老之處。
鹹安宮、中正殿、英華殿:在西六宮之西,亦為太後輩居住之地。
慈慶宮:在奉先殿之南、文華殿之北,《酌中誌》卷十七載:“神廟(萬曆帝)時仁壽陳老娘娘居之”。後改為端本宮,係皇太子之東宮。該宮內有四宮:奉宸宮、勖勤宮、昭儉宮和承華宮。
慈寧宮:建於嘉靖十七年(1538)七月,是母後居所。慈寧宮前有慈寧宮花園,有鹹若亭,前有池,池上有亭,名“臨溪亭”。
廊下家:玄武門內以東有廊下家,共十一門,最東頭為更鼓房,房內置一巨鼓,每夜更鼓報時。玄武門內以西,有廊下家,共九門。紫禁城的西牆內,自北而南,過長庚橋,至禦酒房後牆,曰長連,共三十一門;再往南,曰短連,共三門。連同玄武門內東西廊下二十門,總計五十四門,總稱廊下家,俱為答應、長隨(即宮中勤雜人員)居住之地。
綜觀明紫禁城,其規製非常對稱(後經清代改建,始逐漸參差)。前為外朝三大殿,左文華,右武英。後為內廷三殿,東六宮、西六宮,後為東五所、西五所。東路奉先殿,西路養心殿,這些都是對稱的。
紫禁城內,除宮室建築外,尚有禦馬監、尚膳監;南司房、北司房;司禮監經廠直房,司禮監等印處;內承運庫、古今通集庫等等,共有9000多間,占地達72萬平方米,僅建築麵積就達15萬平方米。這座帝王宮闕,現今保存得十分完整,至今屹立在北京城中心,巍峨壯麗,千姿百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它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代表作,堪稱是世界建築的瑰寶。
明皇城城牆及城門
明代北京皇城、宮殿、廟社、壇場的修建,是與修築大城(內城)城垣同時進行的。雖說是從永樂五年(1407)開始,但是大規模的營建則是從永樂十五年(1417)展開的,到永樂十八年(1420)才基本竣工,前後曆時十四年之久。
北京明代宮殿的布局與製度,仿照南京宮殿,但其規模更加高敞壯麗。
皇城在內城的中央、紫禁城的外圍。皇城外圍牆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有六門:南為大明門(清初改稱大清門),是皇城的正門。其東北角為長安左門,西北角為長安右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俗稱厚載門。皇城拆毀於民國初年,但從遺留下來的東皇城根、西皇城根、西安門和東安門等地名,我們仍然可以描繪出皇城的範圍:東西皇城根相連,為皇城的北牆;東皇城根向南,經過東安門再向南,與東長安街相接,為皇城東牆;西皇城根向南,經過西安門再向南,沿太液池(今三海之南海)西岸與西長安街相接,為皇城西牆;東西長安街為皇城南牆所在。其範圍包括宮城、三海及千步廊。
這裏值得指出的是,承天門(清初改稱天安門)前開辟了一個“T”字形的宮廷廣場,沿廣場的東、西、南三麵修築宮牆,把:“T”字形的廣場完全封閉起來。這個“T”字形的廣場,是皇城的一部分,其南端的大明門,是皇城的正門。大明門內沿東西宮牆的內側,修千步廊。明代中央官署,絕大部分設在大明門以北、廣場兩側宮牆的外麵。東側有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鴻臚寺和欽天監等,西側有五軍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和錦衣衛等。這些中央行政機構,通過宮廷廣場與宮城聯為一體,象征著明朝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明成祖朱棣命解縉為大明門題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太廟與社稷壇
明代按照中國古代封建帝王都城“左祖右社”的傳統規製,在宮城的前左側建太廟,祭祀祖先;在右側建立社稷壇,“祭祠土地神”和“五穀神”。
永東十八年(1420),明王朝在承天門之左建太廟,是為皇家祖廟(後為清代所沿用)。嘉靖十五年(1536)重建九廟,同年十二月完成。二十年(1541)四月發生雷火,九廟中的八廟被焚,僅存睿廟一廟。二十四年(1545)七月,重建新廟,全部竣工。正殿為九間,進深四間,係重簷廡殿式大殿,莊嚴巍峨,台基為三層漢白玉石須彌座,沿邊繞以雕花石欄。大殿內“貯諸帝後旒鳳冠袍帶匱……祭則陳設,祭畢則藏匱中”。東西兩翼的側間,設親王功臣牌,前為兩廡,東西二燎爐。東燎爐為列聖親王祝帛,西燎爐為功臣祝帛。太廟正門南向,內有三道長方形朱紅高牆,第三道圍牆的大門稱戟門,門前有五座繞以石欄的漢白玉石橋。門外是廣場,其左為神庫,右為神廚。“南為廟門,門外東南為宰牲亭,南為神宮監,西為廟街門。正殿後為寢殿九間,奉安列聖神主”。每年農曆正月,特祭於各廟,四月、七月、十月和“歲除”,則合祭於高祖廟(孫承澤撰《春明夢餘錄》)。太廟中古柏很著名,外層圍牆之間,參天入雲的數百年柏樹,排列成行。
承天門(今天安門)的西側建社稷壇,與太廟東西對稱。壇為漢白玉砌成的三層方形台,內放五色土,五色土的方位是:中央為黃色,東為青色,西為白色,南為紅色,北為黑色。該壇中央埋有兩段石柱、木樁,象征著土地神和五穀神的“社主”與“稷主”。壇四麵設漢白玉的□星門,西門外西南建神庫,庫南為神廚、宰牲亭;北門外為拜殿,是一座單簷廡頂的木質結構大殿。每年二月、八月“上戊日”,皇帝帶領文武群臣,親往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