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說:東北失陷,華北吃緊,但對於華北戰局還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毫無辦法,我相信扭轉危局還是有希望的。南撤是不得已之策,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應采取的。如果輕易把華北兵力撤至江南,再想收複華北就困難了。所以,固守華北是全局,退保江南是偏安,曆史的教訓值得深思!
聽了傅作義一番堂而皇之的辭令,到會的人都啞然無語了。蔣介石一反原來主張,表示支持傅作義堅守華北。
蔣介石原想加強江南防務,以圖保住半壁河山。由於東北衛立煌部的被殲和華東劉峙部的被圍,能夠南撤加強江南防務的也隻有華北的傅作義部可以指望了。但是,要把華北近60萬人馬撤往江南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靠陸運,石家莊、濟南及華東、中原大片地區處於共軍控製之下,已無希望。隻有靠海運,從天津、塘沽用船把華北軍隊南撤,但蔣介石根本沒有那麼多船隻,惟一的辦法是向美國求援。然而,美國考慮到它在華北的政治、經濟、軍事利益,主張堅守平津,不能輕易放棄華北。同時,蔣介石從自身利益著想,也不甘心丟失華北。而固守華北,既可阻擋東北共軍入關,又可拖住華北共軍南下,策應劉峙部在徐淮地區與共軍決戰,從而爭取時間,以加強長江防線,在江南重整兵力。這樣做,也使美國在華北的戰略利益受到保護,從而得到美國的支持。
傅作義見蔣介石支持自己的意見,便自信地說:東北決戰剛剛結束,共軍需要休整補充,林彪起碼需要3至6個月才能入關。我想利用這段時間,擴軍20至50萬人,與東北、華北兩區共軍總數相當,從而以1:1的兵力來加強平津防務。此外,在津塘之間構築60公裏長的弧形陣地,在平津之間建立碉堡群,迎戰入關的東北共軍。到時候,可戰可走,立於主動地位。
蔣介石心中十分滿意,高興地說:好!好!我支持你擴軍,我給你番號和裝備。
說到這裏,蔣介石停頓片刻,接著說:你固守華北,攤子不要鋪得太大,要盡力收縮兵力,把主力集中在平津塘地區,以便在華北支撐不住時,能迅速從海上撤走。
與會的高級將領靜坐無語,有的點點頭,有的低頭沉思。傅作義在口頭上答應了蔣介石的要求,但心裏十分清楚蔣介石的意圖:放棄察綏,將察綏兵力東移平津,因為察綏無關蔣介石的大局。既然蔣介石沒有直說放棄察綏,那麼就有機可乘,可以把中央軍部署在平津塘地區,而把自己的主力部隊部署在平張線上,以便平津支持不住時撤向綏遠他賴以起家之地。
得到傅作義的許諾後,蔣介石嚴肅地說:我全力支持你。為了統籌華北的一切力量固守平津,我決定把華北地區的黨、政、軍大權全交給你一人。
傅作義心想,此前自己隻管華北軍事,現在局勢危急了,蔣介石才把大權讓出來,無非是想讓自己為他賣命,阻擋共軍南下。不過,權限擴大也是好事,可以主動些。於是,傅作義點了點頭,表示接受此項任命和對蔣的信任的感激。
既然蔣介石都改變了原來主張,明確表態支持傅作義的意見,其他人也就不好說什麼,於是會議不再談華北軍隊南撤之事了。
11月5日,蔣介石在總統官邸單獨召見傅作義,進行了長時間密談。經過一番明爭暗鬥,他倆最後確定了堅守平津,保住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為了表示對傅作義的信任和支持,蔣介石授權傅作義直接接受美國援助,並決定組建渤海艦隊,在長山列島建立海軍據點,支援塘沽作戰。傅作義向蔣介石多次表示,堅決執行南京會議的方針,回去後就立即采取措施。
當天夜裏,隨傅作義一起到南京開會的副參謀長梁述哉,向傅作義彙報說:“這兩天我在這裏看望了幾位老同學、老朋友,他們都說:南京政府腐敗不堪,完全喪失了民心,敗局無可挽回。沈陽丟失後,內部亂作一團,許多人都作了逃往台灣的準備,明顯呈現出垮台前夕的征兆。他們都勸我們早作打算,不要再為蔣介石做殉葬品了。”
傅作義認真地聽著,沒有任何表示。其實,他心裏也清楚,國民黨敗象畢露,會議是一片悲觀失望情緒,再依靠南京政府是不行了,應該早日尋找出路。
沉默了一會兒,傅作義說:“大政方針已定,明日上午還要開個大會,估計中午就會結束,你檢查一下飛機的情況,會一散,我們馬上飛回北平,這裏不可久留!”
第二天,蔣介石在大會上宣布,在徐蚌地區采取攻勢防禦,集中劉峙等部70萬大軍與中原、華東共軍進行決戰,必要時放棄徐州,依托淮河作戰。在華北地區收縮防線,集中兵力於北平、平津、塘沽,阻止東北共軍入關,拖住華北共軍南下,策應徐蚌會戰,必要時撤退過江,加強江南防務。
當天午後,傅作義一行乘坐“天雄”號離開南京返回北平。
傅作義飛抵北平南苑機場後,沒有回家,而是乘車直駛司令部。
在“華北剿總”司令部二樓小會議室,傅作義召集參謀長李世傑、副參謀長梁述哉、秘書長兼政工處長王克俊和總參議張濯清開會,傳達南京會議的決定,部署下一步行動。
傅作義說:“此次高級軍事會議,專門研究了平津的防務問題,國防部提出的意見和蔣委員長的最後結論都與我們的計劃差不多,也沒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