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方麵的專機帶著這封信於4月25日,空機離開北平。
留在北平的張治中思想上仍很矛盾,也很苦悶。毛澤東、周恩來等親自與他談話,幫他解開疙瘩。
周恩來誠懇地對張治中說:“你還是封建道德,為什麼隻對某些人存幻想,而不為全中國人民著想?為什麼不為革命事業著想?”
這些尖銳而又中肯的話對張治中的觸動很大,使他逐漸弄通思想,決心與蔣介石決裂,站到人民一邊。
國民黨的和談代表一個也沒有回返南京,自然讓國民黨處於尷尬境地,不得不出麵作些解釋。
6月15日,國民黨中央社發出電訊《張治中在平被扣詳情》。
6月20日、22日,中央社又發出電訊,說張治中又在北平策動和平,受了中共的“唆使”,離開北平,行蹤不明。對此張治中於6月26日發表了經過他深思熟慮而寫出的《對時局的聲明》。
《聲明》說:
我現在北平所過著的是閑適自在的生活;而且引起一種欣喜安慰的情緒,與日俱增。為什麼緣由呢?我居留在北平已八十多天了,以我所見所聞的,覺得處處顯露出一種新的轉變、新的趨向,象征著我們國家民族的前途已顯露出新的希望。就是中共以二十多年來的奮鬥經驗,深得服務人民建設國家的要領,並且具有嚴格的批評製度,學習精神,和切實、刻苦、穩健的作風。這些優點反映到政府設施的,是有效率的、沒有貪汙的政府。反映到黨的行動的,是儉樸、肯幹、實事求是的軍政幹部。尤其中共所倡導的新民主主義,在現階段看來,實與我革命的三民主義之基本要求相符合。綜合說一句,這都不是過去我們國民黨所表現於政治設施和黨員行動所能做到的……
我們自己既然無能,就應該讓給有能的;自己既然無成,應該讓給有成的……目前大局已演變到此,我覺得各地同誌們應該懲前毖後,當機立斷,毅然決然表示與中共推誠合作,為孫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亦即為中共新民主主義的實現而共同努力。至於我們國民,早就應徹底改造,促進新生,才能適應時代,創造時代,達成我們革命黨人應負的曆史使命。在目前,我們如果把眼光放遠些,心胸放大些,一切為國家民族利益著想,一切為子孫萬代幸福著想,我們不但沒有悲觀的必要,而且還有樂觀的理由。國家要求新生,也正在新生;人民要求新生,也正在新生,為什麼我們國民黨和個人獨甘落後,不能新生呢!
張治中的聲明在當時產生了強烈反響,對於進一步分化國民黨內部,推動各地起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風雨飄搖的國民黨大廈,已經到了即將傾倒的時日了。
第四節 雙清別墅不速客中南海裏換新顏
毛澤東揮揮手,不安地打斷這些稱頌,說:“我不是什麼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人民。”他指了指遠處的1萬多市民代表。“我不搬,我不做皇帝。這個劍英真固執。”毛澤東等葉劍英走了,很嚴肅地對周恩來說。
西苑閱兵,毛澤東仍穿著老棉褲和布棉鞋
按照計劃,毛澤東到北京後要參加閱兵。說來令人難以置信,當時他和其他中央領導人卻沒有適合在這時穿的衣服,大家仍然穿著老棉褲和布棉鞋,外麵披著在延安時穿的皮大衣,顯得臃腫而土氣。好在這些領袖們已經過慣了延安時期的艱苦日子,沒有任何人為將要參加閱兵而埋怨身上衣服的土氣。
周恩來到西苑機場察看之後回到頤和園,決定下午3點半從頤和園出發,到西苑機場閱兵。他說,這段路一般要不了一個半小時,但路窄人多,馬車也多,路上可能耽誤時間。但不管怎樣,我們一定要按時到達。城裏人一般時間概念強。我們這次是進城的第一天,一定要按時到達。
按照周恩來的安排,下午2時吃過午飯,之後休息一會兒,然後準備出發。出發前,周恩來說,檢閱部隊之後,再會見各界群眾代表及各黨派的領導人,因為時間的關係,加上人數太多,不多談話,隻是問候一下各黨派領導人和知名的民主人士,以後有機會再與他們詳談。
下午3點,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乘車出發。
到達西苑機場時還不到5點。大家先進休息室休息了一會兒,然後在葉劍英和聶榮臻陪同下,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任弼時,乘敞篷吉普車開始檢閱部隊。
受檢閱的有一個炮兵師、一個裝甲坦克師、一個步兵師,共3萬人。戰士們頂著寒風,站立在西苑機場上,內心非常激動,等待著他們敬愛的領袖的檢閱。
當領袖們的汽車從受閱部隊前麵緩緩通過時,戰士們激動地高呼:“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
麵對這些從槍林彈雨中衝殺出來的士兵,麵對這些為中國的解放不惜拋頭灑血的人們,無論是毛澤東、朱德還是周恩來,都顯得分外激動。毛澤東頻頻向戰士們揮動手臂,朱總司令則抬臂還禮,久久沒有放下。
毛澤東等檢閱部隊之後,又接見了北平市民代表。機場上萬人頭攢動,人聲如潮。當毛澤東走下吉普車時,人們齊聲高喊:“毛主席萬歲!”
麵對如此熱烈的歡呼,毛澤東神情激動,但他沒有說話,他還不習慣這種場麵和歡呼。他習慣地舉起右手揮了又揮,眼睛卻已濕潤。
“人民萬歲!”毛澤東用隻有他周圍的人才能聽到的聲音喊了一聲。
在離市民代表很遠的地方站著100多名民主黨派及民主人士的代表,他們有的身著長袍,有的留著長胡子,更多的人戴著眼鏡,穿著樸素,如同私塾老先生。
毛澤東笑著朝他們走去。
“主席好。”《甲申三百年祭》的作者,被毛澤東稱為“沫若兄”的郭沫若,首先迎上來問候。
“都好,都好。”毛澤東十分隨和。
“這是譚平山先生。”郭沫若介紹他身邊的人。
“認識,認識。”毛澤東握著譚平山的手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他倆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擔任要職,譚平山任組織部長,毛澤東任宣傳部代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