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懷仁堂新政府成立!開國大典千古勝事(8)(3 / 3)

從此,各根據地的電報、信件、文稿、報告等等,像雪片一樣飛向瑞金,飛向葉坪!一道道紅色電訊、一條條緊急指示、一個個重要文件,又從這首腦機關飛向各地……葉坪,成了中國蘇維埃運動的心髒和中樞!

毛澤東領導下的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機構越來越健全,羽毛日漸豐滿!

毛澤東激動不已、浮想聯翩。他從他的誕生地韶山走出,走進革命“搖籃”井岡山,繼而又從井岡山的“搖籃”裏走出,建立了一個蘇維埃中央政府。

18年後,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人走進了昔日的帝王城――北京,領導全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曆史是那樣的巧合,是那樣的神奇。

周恩來終於決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閱兵式

北京城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在長達7800米的中軸線上的中段,有一座廣場和城樓。它是老北京城的中心地點和市區街道的樞紐,這便是天安門廣場和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廣場北端的天安門城樓,坐北朝南,古樸壯麗,氣勢宏偉。從結構上看,它與我國古代其他城樓一樣,都是由台、樓兩部分組成。但是,它的規模與氣勢之大,堪稱天下第一。

城樓豎立於城台上,兩部分加在一起高達35米。

巨大的紅色圓柱,金黃色的琉璃瓦,空飛簷,成排鬥拱與金龍等多種圖案彩繪。天安門前有金水河,河上的七座石橋由漢白玉構築而成。河畔有石獅兩對。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天安門前的宮廷廣場這塊禁地被衝開,成為貫通東西兩城的交通中心。廣場以南正陽門的甕城被拆除,並開辟了東西側城上的出入口,便利了從牆城直達天安門廣場的交通。

於是,天安門廣場的中心地位顯得更加突出,成為北京城廣大群眾舉行政治集會的主要場所。

1919年5月4日,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在這裏爆發;

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眾在這裏舉行了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的鬥爭;

1935年12月9日,震動全國的“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在這裏燃起熊熊烈火;

解放戰爭時期,北平的反饑餓反內戰反美軍暴行的學生運動,也以天安門為中心。

1949年6月初的一天,一輛軍用吉普車駛到了中南海周恩來辦公室門前。

從車上走下來一位英武剛毅的高級軍事指揮員,他便是華北人民解放軍二十兵團司令員楊成武。

正與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交談的周恩來,見楊成武來到,馬上起身與他親切握手,並向他簡要詢問了部隊的情況。接著,又對二十兵團的任務作了安排。

周恩來說:“你們二十兵團的任務,就是保衛北平、天津以及所處的渤海灣方向,準備隨時粉碎敵人的襲擊。”

周恩來又興奮地對楊成武說:“我們很快就要召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要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的首都將要定在北平,北平以後叫北京。你們二十兵團的任務,就是保衛人民國家的首都。這很光榮,很重要。”

楊成武認真記下了周恩來的指示。

聶榮臻也指示說:“你們盡快部署,盡快擬訂出防禦計劃,然後我們再向周副主席作一次彙報。”

離開中南海,楊成武立即與政委李天煥研究具體部署,給駐紮在山西大同的部隊發出東進的命令。

很快,二十兵團部隊進駐到渤海灣一線,警衛著平、津、秦(皇島)、唐(山)、塘(沽)等地。

就這樣,二十兵團以後被人們稱為“首都兵團”。

1949年七一過後,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擬定的開國大典方案包括三個大項目: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

(三)人民群眾遊行活動。

朱德總司令兼任閱兵司令員。聶榮臻代總參謀長任閱兵總指揮,楊成武、唐延傑(華北軍區司令部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鬆(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為副總指揮。下設閱兵指揮所,楊成武兼任指揮所主任,唐延傑兼任副主任。

楊成武與唐延傑受命後,著手進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在中央軍委的直接指導下,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方案很快拿出來了。內容包括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以及受閱前的訓練等。

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兩個部分。

檢閱式是指受閱部隊在靜止狀態下,接受閱兵司令員的檢閱;分列式則是指受閱部隊在行進狀態下,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人民代表的檢閱。

《閱兵典禮方案》擬出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負責閱兵事宜的有關人員。他們聽取了聶榮臻關於閱兵儀式的基本設想,還有楊成武對閱兵方案中主要內容的彙報。

在座的中央領導人先後作了指示。

閱兵典禮方案順利通過,開國閱兵的地點,卻考慮了一段時間。

華北軍區司令部擬定了兩套閱兵方案。

第一方案,是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受閱部隊成檢閱式隊列立於天安門東西兩側。第二方案,是在西苑機場閱兵。兩套方案均附有一張部隊位置及閱兵行進路線的詳圖。

天安門閱兵的優點是:它地處市中心,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場麵可以搞得轟轟烈烈。最主要的是閱兵台可采用天然地形――天安門城樓,上麵可容納全體政協代表,而且天安門周圍的公路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分散。閱兵結束後,軍隊可以迅速從市區消失。

但天安門閱兵也有缺陷,那就是當日的城市交通要斷絕四小時以上,而且長安街根本不能按照正規閱兵行進分列式,隻能允許橫排通過步兵的十二路縱隊、騎兵的三路縱隊和裝甲車的兩路縱隊。

西苑機場閱兵則可避開天安門的缺陷,那裏跑道寬,沒有阻斷交通的後顧之憂。但是,在此閱兵的不妥之處是沒有檢閱台,要舉行開國盛會就必須搭三兩個堅固高大的看台,工程大,而且場麵無論如何趕不上天安門壯觀。另外,西苑機場距市區較遠,數十萬群眾來回困難,不易參加。

從華北軍區上送的報告中可以看出,論證者的天平明顯傾斜於第一方案。

開國大典的日子一天一天接近,周恩來權衡再三,終於下決心,他用毛筆簽署了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誌閱:

日期在閉幕後政府成立之日。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員請朱德同誌擔任。

周九、二

劉少奇在這份意見的自己名下畫了一個鬆子般的圓圈,毛澤東和朱德隻是口頭上聽取了周恩來的說明。

於是,開國大典的場地就這麼定了下來。

天安門的鴿糞裝了幾大卡車

早在天安門被確定為閱兵儀式的地點之前,對天安門城樓及廣場的清理和修飾工作就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