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懷仁堂新政府成立!開國大典千古勝事(11)(3 / 3)

有的戰士在炎熱的酷暑裏訓練時暈倒了,也不願意別人來替換。

隊伍中有幾個因為幼時營養不良而形成羅圈腿的戰士,走路東搖西擺,訓練時使得齊整的排麵晃蕩著。領導上想把他們換下來,一開口,幾個戰士連哭帶叫、死也不答應。領導很受感動,這些戰士便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加大訓練程度,最後他們終於參加了開國大典上的受閱儀式。

199師師長李水清當時才32歲,後來談起開國大典上的閱兵式時,坦率地承認:那一次受閱的心理負擔和生理負擔一樣重。將近60個步兵方隊,有衝鋒槍、輕機搶、重機槍、六□炮、輕迫擊炮、戰防地、山炮、火箭筒等等各式武器近6000件,這麼多人,這麼多武器,哪怕出一點問題都會影響全局。

步兵師通過天安門後,炮兵師、戰車師的隊伍在《軍隊進行曲》和《坦克進行曲》的伴奏聲中相繼開來。

天安門城樓前響起了隆隆的馬達聲,各種坦克、裝甲車以排山倒海之勢通過檢閱台。炮兵方隊攜帶了92門各式火炮,有十五榴彈炮、十點五榴彈炮、九□野炮、三八野炮、七五高炮、三七高炮、山炮和重迫擊炮。

戰車師包括摩托化步兵團,輕、中型坦克團各一個,這支鋼鐵的隊伍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反攻”中建立起來的。

拉炮的牽引車是兩輛一排,車軲轆和汽車擋板都刷了一圈白條。除了機械牽引外,還有一些用騾馬牽引的。這並非牽引車不夠,而是展示車拉炮兵是由騾馬拉炮兵發展來的,檢閱時要對炮兵的發展曆程作一個直觀的回顧。

來自察哈爾草原的騎兵師分別組成“紅馬連”“白馬連”,1900餘匹馬以五馬並行的隊列通過天安門。騎兵們握槍跨馬,顯出赫赫英風,露出躍躍雄姿。

曾任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的李健,在開國大典時是特種兵司令部的參謀長。閱兵時炮兵方隊、騎兵方隊以及裝甲兵方隊都由他調度。

李健回憶說,當時,特種兵所有的武器真像是在開一個萬國武器展覽會,光各種口徑的大炮,就有日式、美式的好多種。它們有的是從蔣介石軍隊手中奪來的,有的是從閻錫山軍隊手中繳獲來的。

最讓李健難忘的是,閱兵總指揮聶榮臻把一些細小的事情都想到了。

在閱兵聯席會上,他問李健:“騾馬拉炮,那麼多匹馬,如果拉下糞怎麼辦?裝甲車在天安門前熄火怎麼辦?在檢閱時馬失前蹄怎麼辦?”

李健一時也無法回答。

他回到部隊後立即組織戰士們召開了一次又一次諸葛亮會議,商量解決的辦法。

聶榮臻還親自主持了一次座談會。

有的戰士出主意說:馬掌用的時間長了,已經磨光,而天安門前又是青條石路,很平,很滑,馬掌也就容易打滑,應當給馬換上新掌,增加摩擦係數。即使萬一打滑,騎在馬上的馭手隻要趕緊收韁繩,馬稍往下一沉,就猛提繩子,幫助戰馬脫離失蹄狀態。騾馬拉糞,就給馬安上糞兜子。

為了防止坦克熄火,阻塞道路,就將坦克安排在隊伍的後麵受檢閱。這樣,即使萬一開不動了,因為部隊已在前麵檢閱完了,後麵是花花綠綠的群眾隊伍,對閱兵式的影響就不大了。

開國大典閱兵時,坦克沒出問題,馬倒是有一匹差點失了前蹄,好在馭手眼疾手快,猛拉馬韁,結果順利通過了天安門。

看著這威武、雄壯、整齊的受閱隊伍,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和副總指揮兼閱兵指揮所主任楊成武心裏是多麼高興、激動!

閱兵式的成功,把人民解放軍的優良素質和軍容軍威顯示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和56名委員麵前,顯示在600多名政協代表和30萬名各界群眾麵前,這本身就是幾個月來他們兩人和其他負責人辛勤操勞的報償。

在閱兵儀式籌備過程中的日日夜夜,聶榮臻事無巨細都要非常認真地加以考慮。

在短短一個多月的訓練中,他多次主持召開關於閱兵工作的會議,強調說:“我們這支軍隊跨過雪山草地,從金沙江到黑龍江,從長白山到南海邊,英勇作戰,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勝利,在這次閱兵中,我們一定要展示出這種精神風貌。”

他當時身兼數職,除了擔任平津衛戍區司令員、華北軍區司令員、代總參謀長等軍隊職務外,還擔任北平市市長的職務。

盡管工作非常繁忙,他還是很周到地指導著閱兵籌備工作,三番五次地聽取閱兵指揮所的工作彙報,還親自和閱兵部隊的各級領導共同研究訓練中的問題。

據秘書範濟生回憶,部隊集中訓練地,像先農壇、北苑,他都去過不止兩三回。

聶榮臻要求部隊一定要練到隊列整齊劃一、軍姿莊嚴、軍容威武的程度。

在談到防空問題時,他下了一道極為嚴格的命令:

萬一遇到敵機空襲時,要原地不動,保持陣容、保持隊形!10月1日中午,聶榮臻回到家裏匆匆吃了幾口飯,就趕到東單視察受閱部隊。

上午10時以前,全體受閱人員已完成受閱準備,1萬多名受閱官兵個個精神抖擻。聶榮臻看了很滿意。

閱兵式一結束,他沒再觀看群眾遊行,而是回家睡覺去了。因為這幾個月來他實在太累了。

具體抓閱兵式籌備工作的楊成武,這幾個月來也不輕鬆。給他印象很深的是,在彙報閱兵儀式的基本設想時,毛澤東強調:“我們曆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聽了毛澤東的指示,楊成武心上的弦繃得更緊了。感到對閱兵之事決不能掉以輕心,絲毫也不能出問題!

為了圓滿完成開國大典閱兵式這一從未有過的盛大儀式,他不僅查閱了許多有關閱兵的資料,而且四方求教,走訪了當時在北平的軍隊高級領導人。

在受閱部隊訓練期間,楊成武不但去陸軍的各兵種代表部隊訓練地檢查,而且還去視察了空軍和海軍閱兵部隊的訓練情況。

在各軍兵種分訓的基礎上,楊成武和閱兵指揮所的其他領導又組織了就地合練,最後,又利用夜間在天安門前組織了兩次地麵部隊合練。

在兩個多小時的閱兵式中,楊成武全神貫注,一分鍾也沒有離開自己的指揮聯絡位置。

當閱兵式結束時,他懸著的心才放下。這時,疲勞和困頓馬上向他襲來。

飛過天安門的空中戰神

在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上,當戰車師通過天安門時,人民空軍的飛機分別以三機和雙機編隊,一批又一批地飛經天安門廣場的上空。

天安門前,天上地麵,渾然一體,彙成了壯觀雄偉的立體閱兵壯觀景象。

當飛機飛臨天安門上空時,廣場和城樓上爆發出如雷如潮的掌聲。人們揮動著帽子、手帕,一個勁兒地歡呼、跳躍。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中央人民政府其他副主席、委員都興奮地仰視著人民共和國自己的空軍和飛機……

空軍參加檢閱儀式,難度可說是更大。

當時人民解放軍的飛機和飛行員數量極為有限,大多是從國民黨軍隊中起義過來的。

閱兵儀式的最初設想,隻是安排飛機撒發傳單,沒有出動飛行隊參加開國典禮的計劃。

直到8月底,中共中央才考慮在開國大典上除地麵部隊外,空軍也要出動。

9月1日,中央軍委召開閱兵會議,傳達和討論了中央的指示。但是,直到9月22日,空軍參加開國大典的計劃表才出台。這時,距開國大典的時間隻有8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