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唇亡齒寒頤年堂決策!臨危受命彭帥抗美帝(2)(3 / 3)

金日成認為,日本軍隊參戰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美國人派個兩三萬日本軍隊來,也不能改變戰局,人民軍的士兵將戰鬥得更加堅決。至於美國參戰的可能性,他斷言:“那幾乎不可能”,斯大林已經告訴過他們,帝國主義不會幹涉,因而不必加以考慮。但毛澤東還是提出:帝國主義的事,我們做不了主,我們不是他們的參謀長,不能知道他們心裏想的是什麼。不過準備一下總是必要的。我們打算在鴨綠江邊擺上三個軍,帝國主義如果不幹涉,沒有妨礙;帝國主義如果幹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也不管;如果過了三八線,我們一定打過去。金日成對此一麵表示感謝,一麵則婉言謝絕。在5月16日,即毛澤東與金日成會談的最後一天,他收到了莫斯科的電報,電報表示同意毛澤東所提議的中朝締結一個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建議,隻是,莫斯科以為,這不應當是在戰爭發動之前,而應當是在朝鮮已經成功地統一之後。

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已經箭在弦上,金日成此時的興奮心情可想而知。相比之下,鑒於台灣問題的解決將受到嚴重影響,毛澤東的沮喪也不言而喻。幾乎就在金日成訪蘇之前不久,中共還特別就武力統一台灣的一些具體作戰設想與蘇聯軍事當局進行過深入的討論。而由於這時空軍和海軍的裝備正在陸續到達,進攻台灣的技術條件問題正在通過各方麵的努力而逐漸得到解決,中共中央已經重新開始有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奪取台灣的決心,並初步考慮到1951年條件基本具備後,選擇適當時機實施作戰行動。毛澤東無論如何沒有想到朝鮮戰爭會排在了他解放台灣行動的前麵。他最擔心的顯然是,一旦朝鮮戰爭爆發,無論勝負,美國政府都可能會改變台灣的政策,從而使自己解放台灣的計劃麵臨巨大的困難。

第七艦隊進駐台灣,“解放”計劃雪上加霜

5月29日,金日成通知蘇聯大使,他已經收到了斯大林答應提供的武器和裝備的主要部分,他們準備在6月發起進攻,6月10日前部隊將全部集中到預定的進攻地點。按照既定方案,隨著北朝鮮提出的和平統一主張在6月11日遭到南朝鮮當局的拒絕,第三階段,即軍事進攻階段開始進入了倒計時。根據蘇聯瓦西裏耶夫中將和蘇軍顧問組協助製定的“先發製人的進攻作戰計劃”,人民軍應當在22到27天內分三個階段實現解放南朝鮮的戰略。6月19日,作戰計劃下達到人民軍部署在三八線沿線的各個部隊。25日,受命參加進攻的7個師隨著反擊南朝鮮挑釁的一聲槍響,大舉越過了三八線。朝鮮戰爭爆發了。

麵對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國領導人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感到不安。他們焦慮地注視著國際上,特別是美國的反應。兩天之後,一個最讓毛澤東擔心的局麵隨之出現了。美國總統杜魯門於6月27日宣布台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因此他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台灣的進攻,確保台灣及台灣海峽的中立化,防止戰爭蔓延。在毛澤東看來,美國的這一行動,顯然無異於救了國民黨的命。

對於美國的行動,毛澤東立即做出強烈反應,號召“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但在內部指示中,中共中央不能不承認:自己沒有與美國現代化的海軍進行海上較量的可能,“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台灣添了麻煩,因為有美國在台灣海峽擋著”,隻好把“打台灣的時間往後推延”。與此同時,由於6月27日美國總統又同時宣布美國將出兵南朝鮮,中國東北邊防以及可能的增援朝鮮的問題日益緊迫,中國的戰略重點也被迫轉向東北地區。至此,進攻台灣的準備工作逐漸停頓下來,以至最終不得不在事實上放棄了這一作戰計劃。

這是一件讓毛澤東感到極其不滿的事情。7月2日,周恩來約見蘇聯大使,在討論如何應付聯合國卷入朝鮮戰爭的外交問題後,他極為反感地告訴大使說:早在5月與金日成的會談中,中國領導人就已經提醒美國可能幹涉的問題,而金日成當時不相信。事實證明我們當時的估計是對的。與此同時,通過給蘇聯方麵的一份綜合反映外國人對朝鮮戰爭的看法的報告,中國領導人也曲折地表達了對蘇聯選擇這個時候支持統一朝鮮行動的疑惑。在報告中寫道,一位英國代表對中國領導人說,蘇聯鼓勵朝鮮內戰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奪取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