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神鵲後裔與移蘭豆漫(2 / 3)

如女真,則斡朵裏、豆漫、夾溫·猛哥貼木兒,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托溫、豆漫、高·卜兒閼。

這裏的斡朵裏、火兒阿、托溫,為地名,分別是三城。豆漫的漢譯是萬戶,為元代職官,所說的就是斡朵裏、火兒阿、托溫三個萬戶。夾溫·猛哥帖木兒、古論·阿哈出、高·卜兒閼,其中的夾溫、古論、高分別是姓,猛哥帖木兒、阿哈出、卜兒閼分別是人名,這三個萬戶,分領其地,分統部眾。

猛哥帖木兒的駐地斡朵裏城,曾是遼、金、元三朝的北方重鎮。在這個地區環居的女真三部,夾溫·猛哥帖木兒的斡朵裏部、古論·阿哈出的胡裏改部和高·卜兒閼的托溫部,習稱為“移蘭豆漫”。“移蘭”為滿語ilan的對音,意為三;“豆漫”為滿語tumen的對音,意為萬,引申為萬戶。“移蘭豆漫”即三個萬戶府。萬戶的官職是世代相襲的。猛哥帖木兒的祖輩世襲為斡朵裏萬戶府的萬戶,統領所屬女真軍民,為元朝政府,耕獵納貢,鎮撫北邊。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年號洪武。東北地區成為明朝疆土,東北民眾成為明朝臣民。

在洪武朝,猛哥帖木兒仍任斡朵裏萬戶府的萬戶。但是,由於故元勢力的掠擾,兀狄哈人的侵擾,社會秩序的失衡,民族之間的紛爭,部族之間的攻戰,明初的東北地區,社會呈現混亂局麵。猛哥帖木兒遂率領斡朵裏女真部民,溯牡丹江避亂流徙,幾經輾轉,飽曆艱辛,先移居鳳州(今吉林省海龍縣地帶),又南遷到琿春河流域居住。約在洪武九年(1376)至十七年(1384)之間,猛哥帖木兒又率部眾,離開琿春河畔,南渡豆滿江(即圖們江),進入朝鮮東北慶源、鏡城一帶居住。洪武二十一年(1388),再南移到圖們江下遊斡木河(今朝鮮會寧)一帶地方居住。猛哥帖木兒在斡木河地帶,既農耕植穀,也打圍放牧。

時朱棣為燕王,北征故元勢力,曾兵至斡朵裏城地帶。據朝鮮史書記載,朱棣“為燕王時,納於虛出女”(朝鮮《李朝太宗大王實錄》第8卷)。於虛出即阿哈出。後率胡裏改部遷至鬆花江支遊輝發河的鳳州地區。

永樂元年(1403年)十一月,阿哈出在朱棣“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後不久,到應天(南京)“朝貢”。明廷在胡裏改部詔設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命阿哈出為指揮使,繼續招撫女真各部。明成祖朱棣在招撫女真諸部的敕諭中說:

今朕即大位,天下太平,四海內外,皆同一家。恐爾等不知,不相統屬,強淩弱,眾暴寡,何有寧息之時?今聽朕言,給與印信,自相統屬,打圍放牧,各安生業,經商買賣,從便往來,共享太平之福。(朝鮮《李朝太宗大王實錄》第7卷)

明永樂帝派欽差千戶王教化等持諭前往斡木河,招撫猛哥帖木兒,表彰他“能恭敬朕命,歸心朝廷,朕甚嘉之”。

猛哥帖木兒受諭後,隨欽差千戶王教化等,於永樂三年(1405)底到南京入朝。明成祖“授猛哥貼木〔兒〕建州衛都指揮使,賜印信、鈒花金帶,賜其妻襆卓、衣服、金銀、綺帛”(朝鮮《李朝太宗大王實錄》第11卷)。

猛哥帖木兒受明廷招撫後,於永樂九年(1411)四月,率部眾前往鳳州,與建州衛阿哈出同住一地。猛哥帖木兒遷到鳳州後,更加密切了同明廷的關係。永樂十年(1412),猛哥帖木兒入京朝貢述職,明廷考慮到他和阿哈出原來皆為元朝的萬戶,現在卻是建州衛管轄的部屬,顯然不妥。因此,增設建州左衛,命猛哥帖木兒領其衛,任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