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揮師東海(2 / 3)

萬曆三十五年(1607)正月,東海女真瓦爾喀部蜚悠城(琿春北二十裏古城)主策穆特黑至建州,對努爾哈赤說道:“吾等因地方遙阻,附烏喇;烏喇貝勒布占泰,遇吾等虐甚,乞移家來附。”(《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第3卷)努爾哈赤決定派兵去搬接他們至建州。

同年,建州兵在搬接蜚悠城部眾的歸途中,受到烏拉貝勒布占泰軍隊的阻截,兩軍進行了烏碣岩之戰,建州軍擊敗烏拉軍,遂乘勝奪取高嶺會寧路,打開了通往烏蘇裏江流域及其以東地區的大門。此後,建州以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為基地,向北往黑龍江中下遊,向東往烏蘇裏江流域勝利進軍。

在烏碣岩之戰以後,渥集部的赫席黑、俄漠和蘇魯、佛訥赫拖克索三路仍然服從烏拉貝勒布占泰。努爾哈赤說:

我們是一國人,因往地相離很遠,被烏拉國阻隔。你們至今服從烏拉國過活。今天我們同國人已有了汗。打敗烏拉兵,現在你們要服從我們同國人的汗。(《滿文老檔·太祖》第1卷)

但他們仍不歸附。建州為著孤立烏拉,這年五月,派巴雅喇、額亦都、費英東、扈爾漢等統兵一千,征討東海渥集部,攻取赫席黑、俄漠和蘇魯和佛訥赫拖克索三路,“獲人畜二千而回”。

萬曆三十七年(1609)十二月,努爾哈赤在臣服鄰朝鮮而居的瓦爾喀部之後,命侍衛扈爾漢統兵千人,向東北深入,伐取渥集部所屬滹野路。滹野為滿文huye的對音,意為射雕的隱身穴。滹野路即明正統後設置的呼夜(兀也)衛。它在琿春東北,烏蘇裏江上遊支流瑚葉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刀畢河)一帶。扈爾漢擊取滹野路,俘虜二千,在那裏過了年節後,二月返回建州。扈爾漢因這次軍功而被賞給甲胄、馬匹,並被賜號達爾漢侍衛。

萬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因綏芬路路長圖楞降附建州後,被渥集部雅攬路人擄掠,努爾哈赤遂命額亦都率兵千人,到圖們江北岸,綏芬河和牡丹江一帶,招撫渥集部的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四路。其首領康果禮(康武理)、喀克都裏,昂古、明噶圖等降附,並舉家遷至建州,歸順了努爾哈赤,額亦都又乘勝率兵擊取雅攬路。雅攬路以河得名,《吉林通誌》載:“雅蘭河出錫赫特山,南行二百餘裏入海。”(《吉林通誌》第12卷)明永樂六年置牙魯衛,設在臨近海邊的牙魯河流域,牙魯河清代稱雅蘭河。雅攬路即今俄羅斯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東北雅蘭河一帶。額亦都擊取雅攬路,“獲人畜萬餘而回”。

萬曆三十九年(1611)七月,努爾哈赤派其第七子阿巴泰和費英東、安費揚古帶兵千人,征討渥集部之烏爾古宸、木倫二路。《吉林通誌》載:“烏爾古宸路,一作庫爾布新,河名也;在興凱湖東北入烏蘇裏江,路亦以河名也。”木倫路因穆棱河得名,《滿洲源流考》載:“穆倫河在寧古塔城東四百裏,出穆倫窩集,東流入烏蘇裏江。”木倫路部民居住在今穆棱河流域及穆棱河與烏蘇裏江會流處附近。所以《聖武記》載“穆林河會烏蘇裏江,入混同江,在寧古塔東北”,木倫路即在穆棱河流域。

先是,努爾哈赤賞給寧古塔路首領僧格、尼喀禮的甲四十副放在綏芬路,但被烏爾古宸、木倫路的人襲擊綏芬路時奪去。努爾哈赤派博濟裏去通知他們說:“將那四十副甲,四十匹馬馱來!”(《滿文老檔·太祖》第2卷)但他們沒有這樣做。建州兵到之後,將烏爾古宸和木倫二路收取,並“獲得俘虜一千”(《滿文老檔·太祖》第2卷)。

同年十二月,派何和裏、額亦都、扈爾漢率兵二千,征伐東海虎爾哈部紮庫塔城。紮庫塔為滿文jakūta的對音,意為“各八”。紮庫塔城在圖們江北岸,琿春河、海蘭河之西,距琿春城一百二十裏。這次征討的原因,是紮庫塔城主對建州和烏拉采取中立政策。努爾哈赤要求東海女真各部,在建州與烏拉之間,隻能倒向建州,不許有其他選擇。他發兵懲罰紮庫塔城主,兵到之後,圍城三天,遭到守城軍民的頑強抵抗。城陷後,“斬首一千,獲俘二千”(《滿文老檔·太祖》第2卷),並招撫近地區居民。

萬曆四十二年(1614)十一月,努爾哈赤派兵五百人,十二月襲擊了錫林;隨後前進,襲擊雅蘭部(雅攬路)。雅攬路的位置前已敘及,錫林路的位置,各書記載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