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汗國的中流砥柱(2 / 3)

第四種人,是漢軍貴族。這些人主要是明朝投降後金的官將、生員、商人等,如李永芳、佟養真、佟養性、石廷柱、李思忠、金永和、王一屏、孫德功、張大猷、李國翰、範文程、寧完我、鮑承先等。由於漢人降服日眾,後來別置漢軍,組成八旗鼎足之一的漢軍八旗,從而逐漸形成漢軍貴族。漢軍貴族既是後金政權的重要支柱,也是後金汗統治遼沈地區的社會基礎。這類人如佟養真,遼東人,原係商人,早年與其從弟養性向後金“潛輸款”(《清史稿·佟養性傳》第231卷),後攜家眷及族屬投歸努爾哈赤。他以從征遼陽功,被授為遊擊世職。不久在奉命駐守鎮江時,以身殉後金。努爾哈赤命其子佟圖賴襲世職,官至都統。其女為順治帝妃,係康熙帝生母,後封為孝康皇後。佟圖賴被贈為一等公,其長子佟國綱於“編審冊內俱開為滿洲”(《八旗通誌》初集,第143卷),曾與索額圖同俄國訂立《尼布楚條約》,後在出擊噶爾丹的烏蘭布通之役中陣亡;其次子佟國維,官至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佟國維之女為康熙帝孝懿皇後;子隆科多宣諭傳位世宗之遺命,雍正初為總理事務四大臣之一。努爾哈赤招降漢人而形成的漢軍貴族,從佟氏一門看,對清初政治影響實為深巨。

又如李永芳,遼東鐵嶺人,為明撫順所遊擊。曾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在撫順所教場,與努爾哈赤相見。與努爾哈赤率兵攻撫順,李永芳出城降。“太祖伐明取邊城,自撫順始;明邊將降太祖,亦自永芳始”(《清史稿·李永芳傳》第231卷)。努爾哈赤想以李永芳為誘餌,瓦解明朝邊將,對他盡力厚待,“仍依明製,設大小官屬,令李永芳統轄;上複以子台吉阿巴泰之女妻永芳,授為總兵官”(《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第5卷)。李永芳後隨努爾哈赤拔清河、克鐵嶺,下沈陽、占遼陽,以軍功進三等總兵官,成為後金的漢軍貴族。但是,盡管李永芳效忠於後金汗,仍不免受到歧視:諸子被捆綁,自己遭喝斥——一次因議兵進取與貝勒阿敏意見相左,阿敏怒叱道:“爾蠻奴,何得多言!我豈不能殺爾耶!”(《清史列傳·李永芳》第78卷)“撫順額駙”李永芳尚且如此,其他明朝降金官將的境遇則更可想而知。

另如範文程,將在以下文臣中敘述。

另外,還有依附和服務於後金軍事農奴主階級的文臣。他們撰製滿文,通使往來,左右讚襄,參與籌劃,對女真各部的統一,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後金政權的建設,滿、蒙、漢的文化交流,都起了重要作用。如額爾德尼、噶蓋、達海、庫爾纏、尼堪和希福等,多兼通滿、漢、蒙古文字,被賜號巴克什。後尼堪官至理藩院尚書,希福官至內弘文院大學士,都躋身顯貴。

在後金的文臣中,也有漢族儒生。除前已敘及的龔正陸外,範文程又是一例。範文程,沈陽人,曾祖鏓,官至明兵部尚書。他少時為縣學生員,喜好讀書,聰穎敏捷,形貌頎偉。後被努爾哈赤“得而育之”。據彭孫貽在《客舍偶聞》中記範文程所言:“公曰:‘太祖定遼陽,壯者配營中,殺老弱。已而漸及擁厚資者,慮有力為亂也。’從行一地曰:‘此我就僇(lù)處也。’十七人皆縛就刑,太祖忽問曰:‘若識字乎?’以生員對。上大喜,盡十七人錄用。”範文程因是原明諸生而幸存。後隨軍,曆戰陣。天聰三年即崇禎二年(1629)設立文館,範文程以生員入館。同年,皇太極率軍入塞,兵攻京師。範文程破大安、陷遵化,皆立軍功。皇太極在京師廣渠門外兵敗於袁崇煥軍時,範文程密進反間計,“時明寧遠總製某將重兵居前,公進秘謀,縱反間,總製獲罪去”(《清代碑傳全集》第4卷)。翌年,範文程因功為文館之文臣。後升為遊擊。文館改為內三院後,範文程被授為內秘書院大學士,“每議大政,必資以畫。宣諭各國敕書,皆出文程手”(《八旗通誌初集》第172卷)。範文程頗受皇太極之知遇:“時文程所領皆樞密事,每入對,必漏下數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複奉召入。”(《清史列傳·範文程》第5卷)後來,進軍山海、直取京師、傳檄而定大江南北,廢除三餉、編行保甲,招墾而行屯政興農,重大治策,經綸籌畫,多出自範文程之手或由其參與帷幄。